商周古器几度尘泥,敢问国人谁识宝

2019-10-29     文藏

一只硕大精美的青铜盘放在国家博物馆的古代展厅中央,曲饰龙蟠,青光泛彩,参观的人有的说是酒缸、有的说是浴盆,然而这件东西发现时是作为陕西宝鸡农妇家里的一只猪槽。

清代道光年间一位常州进士徐燮钧,任陕西眉县知县,一次经过此妇门前,无意一瞥,见铜青古绣,铭文雄劲,顿时大惊,以随身携带的银子同农民作交易,换回铜盘;之后徐氏告老还乡,盘子也随身带回家乡常州。

然而徐氏还没来得及真正了解铜盘的价值,适逢太平天国扫荡江南,占领常州,徐氏家产被洗劫一空;然而太平军毕竟是草莽出身,并无青铜古器方面的知识,铜盘再一次沦没尘泥之中,搬到护王陈坤书府里当作马槽使用。

刘铭传

所幸太平天国基业短祚,不久曾国藩即率湘、淮劲勇糜集苏常,两镇纷纷光复,1864年驻守常州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深夜读书,听到马扣铜环之声,起而探访,再一次经历了这传奇的惊天发现;之后刘铭传将其带回老家合肥,延请饱学之士解读铭文,终于确定其为西周重器、传世珍宝,定名“虢季子白盘”,秘藏府内。

1937年“七七事变”后,合肥沦陷,日军入侵,搜罗国内古物,虢季子白盘作为重宝,为日人垂涎,面对家国巨变,日军凶残,刘氏后人知不能免,遂将铜盘重新入土,深埋地下,而后举家外迁,以避战乱。电影《圩堡枪声》便是讲的这一段故事。

盘内铭文

1949年合肥解放,刘铭传的第四世传人刘肃曾先生终于感到虢季子白盘出世的时机已到,带领家人挖开历经十四年的封土,令虢盘重见天日,并毅然将其捐献给国家。1950年1月,虢季子白盘首先在合肥古教弩台公展,随后,刘肃曾护送大盘进京,3月3日在北海公园举办特展,郭沫若挥毫赋诗一首:“虢盘献公家,归诸天下有。独乐易众乐,宝传永不朽。省却常操心,为之几折首。卓卓刘君名,传颂妇孺口。可贺孰逾此?寿君一杯酒”。

虢季子白盘纪念邮票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几千年前孔夫子之论,予人深思,国之重器,几经辗转,几度家国巨变,人事沧桑,终于安然存放一地,供国人瞻仰,由来不易,我辈当珍惜!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BpKGG4BMH2_cNUgC9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