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后,房子“没人要”还是“抢着买”?冯仑潘石屹的谈话有玄机

2019-11-17     蓝白观楼市

买房子这件事,自古以来就有,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人焦虑。

古代的房子当然也很难买,李白一生没房子住,韩愈当了30年的官,才在京城买了一个小宅子,苏轼给儿子办婚礼还是借用朋友家的房子,明清京城的私宅,一个七品县令省吃俭用,不吃不喝10年才能买到房子。

正因为大部分人都遥不可及,没有比较就没有焦虑,对一个顾着温饱就知足的人来说,房子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20年前的我们,城市是福利分房,农村是自建瓦房和平房,身边的亲朋好友家庭条件都一样,买房子没那么着急。

但是,现在的楼市,经历了长达20年的扩张进程,人均居住面积提升到了39平米,土豪与拆迁户们可以挥手买下一层楼,首套刚需却为了几十平米的蜗居发愁。

谈恋爱、结婚、交朋友、人脉、找工作、孩子上学,都以房子为评判标准,两相比较,自然会让很多人产生心理落差。

那么,未来10年,房子会“抢着买”还是“没人要”?

笔者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因有二。

第一,过去“抢着买”,是因为房子足够“稀缺”。

过去这些年,M2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从2008年至今,货币总量从40万亿增至167万亿,算上银行理财、信托,真实的流通中货币应该增加了5倍左右。

这些新增货币,都流入到了房地产之中,作为最保值的资产,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房子,拥有其他资产难以比拟的优势,很多人寄希望“买房”养老,是因为房产能够提供其他资产所不具备的保值属性,资金沉淀到房子里,随时都能出手变现。

都把房子当成财富升值的投机品,给人的感觉当然是“稀缺品”了,哪怕这个稀缺品只是一堆钢筋水泥也无所谓,因为总有人愿意接盘。

这个逻辑,曾经的荷兰郁金香,前几年盛行的藏獒和“蒜你狠”,都验证过,在当时,它们都是高高在上的稀缺品种。

房子也是一样的轨迹。

当然,房地产承载的行业和工作需求太多,与这些消费品有本质区别,从上游的建筑业、水泥、钢铁、有色金属、挖掘机,到下游的家电、家具、家纺、装潢,再到金融、媒体服务、互联网、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多少人的生计都得靠房地产养活。

但是,对于一个商品而言,价格波动的规律是一致的,上涨周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临界点”迟早会到。

第二,未来“没人要”,是因为房子的供应拐点早已到来。

从1998年房改到2005年,房地产年均销售面积,仅仅在1亿-5亿平米之间。

从2010年到2018年,每年的房地产销售面积都高达10亿平米以上。

这20年卖出去的房产面积相加,得出的结果是177亿平米,按每套房100平米来计算,总共卖出去了1.7亿套房子。

看起来1.7亿套并不多,但是,这其中并不包含大量的小产权房、自建房、单位宿舍、房改房,把这些非商品房渠道加上去,再翻三倍都不止。

这么大的存量,再加上每年新增将近20亿平米的销售面积,靠现在的购房者,能消化的掉吗?

当然不能。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购房适龄人口约为5.47亿人,2015年达到5.68亿人口峰值,但从2018年开始加速下滑,到2020年、2025年分别下降到约为5.43亿人、5亿人。

结婚率的下降,光棍人口增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是长期性的。

结婚要买房,生孩子要买房,添二胎也要买房,结婚、生子、就学,是房地产扩张的核心动力,主力购房人口都老了,年轻人又不愿意生,不愿意结婚,房子还在以每年几千万套的速度加盖,结局似乎不言自明。

之前看到过一段话,说的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路径,与房地产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一个阶段,是门户时期,像飘在天上的云。

第二个阶段,BAT迅速扩张,云中下起了瓢泼大雨,传统的生活方式被冲击。

第三个阶段,雨水渗入到了土地之中,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再难出现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高速成长奇迹。

房地产也是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房改初期,还是一片混沌,主要是居住方式从小到大,从拥挤到宽敞的转变。

从2008年至今,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造就出碧恒万这些近万亿级别的房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小开发商想成长为行业大鳄,难上加难。

第三阶段,也就是未来的趋势,是行业步入成熟期,买方市场形成,房地产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产品和产品的新用途开发更为困难,进入壁垒很高。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房子从“抢着买”到“没人要”的转折。

当然,所谓“没人要”,并不是说房子不值钱,而是在大幅分化的趋势下,大小城市,一二线与三四线,都市圈与非城市群,房子的待遇将是“天差地别”。

限购的苏州,限价的南京和杭州,限售的青岛,堪称“洼地”的长沙,高居云端的京沪广深,虹吸省内的武汉、郑州、成都、西安,在这些城市,只要不是离市中心几十公里之外的远郊,三环以内的房子,任何时候还会“抢着买”。

但是,全国能有几个沪苏宁杭?能有几个国家中心城市呢?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对绝大部分城市而言,房子盖的越多,“没人要”的可能性越大。

经济学家也给购房者出了主意。

广发证券经济学家盛旭日前发文指出:从长周期的角度,目前可能处于一轮库兹涅茨周期(20年左右)的尾部阶段。

本轮周期先后经历住房商品化(房改)、城市化(一二线人口流入和住房普及)、棚改(三四线的拆迁和货币化安置)等三轮驱动,目前第三个阶段的高峰期也已结束。

对购房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转变置业思维,三轮驱动已经是过去式,收入足够的情况下,首套依然要买,不该买的多套,坚决不要碰。

就在最近,冯仑和潘石屹在节目中的谈话,充满了玄机。

节目中,潘石屹、冯仑公开坦言:他们真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赚了很多钱。1995年前后就赚了上亿美金,那年平均年龄二十五点六岁,跟别人比起来,无论才能到背景咱们都不行,而且爹都是正常爹。

归根结底,他们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城镇化的风口刮起来,挡都挡不住。、

联系到潘石屹此前讲的一个故事,也更有趣,90年代时,“六君子”正在海南做的风生水起,偶然看到报纸上的两个数字:海南常住人口15万,暂住人口50万,人均住房面积高达50平米,而当时北京人均还不到8平米。

这样一对比,感觉这事有点不对劲,几天之后,他们带着1000多万的资金匆忙撤离海南楼市。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烂尾楼、破产、幻象破灭。现在的情况,与当时也有几分相似。

人们对京沪广深依然趋之若鹜,而全国各地的高铁新城、棚改拆迁、高新区、开发商又有多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米以上的城市又有多少?

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一套房刚好、两套房足够、三套房多余的人来说,还是安安静静的做个看客比较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8Hkem4BMH2_cNUgo1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