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燕园全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系列篇(二十三)
家庭教育实例:热心的孩子与人交往时也要把握心理疆界
案例:热心的女孩为何人缘差
说起张淼淼,认识她的人对她的评价基本都是“热心”、“开朗”、“不爱记仇”,按理说,这么多的性格优点,一定是人缘不错了。但实际上,张淼淼的人缘并不好。只要和她相处一段时间的朋友都会觉得她有点烦人,会找各种借口躲着她,拒绝她。
比如,比如班里的同学总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结成特别要好的小群体。有时候,大家几个人正在一起说悄悄话,一看有别人过来,大家声音就压低了。但张淼淼很好奇,非要凑过去问问:“你们刚才说什么呢?”“你们刚才是不是说某某某呢?”大家敷衍着,都不太想搭理张淼淼。
一来二去,张淼淼很为自己的人缘差伤心呢!
毛晓娜性格属于大大咧咧自来熟的那类,一周前班里转来一个新同学莉莉,因为同桌,毛晓娜很快就和她像老朋友一般。毛晓娜还总是送礼物给莉莉,莉莉不好意思接受,但是招架不住毛晓娜的热情。
但是莉莉就发现,毛晓娜虽然热心,但做事过于地不拘小节。比如说两个人一起吃在食堂吃午餐,毛晓娜总爱到莉莉的餐盒里去夹菜,莉莉买了什幺小挂件,毛晓娜也会很“不客气”地据为己有。有一天下课后,毛晓娜到莉莉宿舍玩,竟然将莉莉书架上心爱的书翻了个遍。
从那以后,莉莉开始躲着毛晓娜了。而毛晓娜则很纳闷,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米莉莉呢?
认识心理疆界
无论是张淼淼还是毛晓娜,最终导致好人缘丧失的重要原因,都是因为破坏了对方的心理疆界所致。
每个人的心理疆界不一样:当然,我们的心理疆界,在不同的人面前,不同的场合面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且,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心理疆界往往也存在着不同。
过度热情,是冒犯心理疆界:而大大咧咧的毛晓娜,既热心又不拘小节的性格,成了侵犯对方心理疆界的“罪魁祸首”。在交往不久,就总送礼物给对方,看似是热情的行为,对对方来讲,却很可能是一种心理压力。按照人际关系的互酬性来讲,这意味着对方需要付出同等的代价才能维持彼此“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对大多数人来说,在初建立不久的人际交往中,保持表层而客套的交往模式,会感觉舒服一些。显然,毛晓娜的热情破坏了这一原则,让莉莉感到不舒服。而毛晓娜接下来的行为,更是破坏了莉莉的心理疆界。出于“还债”心理,莉莉屡屡不好意思拒绝毛晓娜的行为,但心里被“冒犯”的感觉是客观存在的,这就导致了最后对毛晓娜心生厌恶,想要疏远的情感和行为。
看来,在人际交往中,能够适度地把握心理疆界,并尊重对方的心理疆界,往往比热情付出更重要。
教育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心理疆界
遵循循序渐进的交往法则:告诉孩子,一份稳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通常要经历好几个过程,从最初的刚刚相识,到之后的稍稍了解,到愿意稍作自我开放,再到比较多的自我开放,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人来熟”的一方,不遵循这个发展规律,试图一下子和对方建立很密切的关系,常常会适得其反,让对方产生厌恶感。
另外,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疆界不完全一样,我们在大体遵循这个原则的同时,还要遵循对等原则。比如,你愿意靠近对方,可对方的反应是什么?也同样愿意靠近你吗?如果对方发出的信息是拒绝的,那我们应该稍稍“退后”,以避免冒犯对方的心理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