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地名故事 | 忆老城南油坊巷,桐城路上赤阑桥

2019-06-13   出外龙舒人

桐城路相对于大名鼎鼎的长江路、淮河路等只是一条次干路,连《合肥市志》上都没有专门介绍它的文字,只是在1992年市管道路一览表中标明桐域路南起屯溪路,北到长江路,全长3599米、宽6米,建设年代是1980—1982年。

桐城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把原有的老街老巷次第连接起来逐渐修成的,《合肥市庐阳区志》标注,最初,桐城路北起长江中路,南面只到环城南路,后来架起了桐城路桥,才逐渐延伸,一直修到屯溪路。其中,现在的庐江路至长江路这一段,昔日叫南油坊巷。1955年,建设部门在开辟桐城路自庐江路至银河段时,第一次有了城市排水管道,使雨污水在银河桥东北角汇入银河。

老合肥回忆在南油坊巷居住的情景,说那还是20世纪50年代,那个叫南油坊巷的巷子很破旧。当时他家有一个大四合院前后院都有闲地,前院种有青菜,后院有一棵大枣树,大枣树那边有一截围墙,围墙之外是一家印刷厂。

大枣树给老合肥的童年带来了几多欢乐,春天听小鸟在大枣树上歌唱,夏天能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大树下乘凉和捉迷藏。最开心的要数秋天了,大枣树上结了的大青枣,每天都会盼着刮风。只要一刮风,成熟的大枣就会噼里啪啦落满地,大家抢着捡枣吃。

桐城路,因为宋词中屡屡提到的赤阑桥就在那里,这让很多人想起800多年前,那个叫姜夔的南宋词人因一段邂适的情缘,从而使这座平常的桥变得美丽起来。

其实,这座桥建成的历史并不长,据合肥市市政工程处桥管中心介绍,赤阑桥起初就叫桐城路桥,因为横跨护城河银河段,所以又叫银河桥,建于1981年12月,当时还是拱桥,以后加宽成了今天的规模。

这座桥还叫过包河大桥,当年为了缓解徽州路和金寨路的交通压力,市政府决定修建此桥。

站在赤阑桥上,可一览桥两边的秀色全貌,四周散落着花草假山、茂林修竹、景色秀丽、视野开阔,人工造景与自然景色巧妙搭配,虽系人作,宛若天开。不远处河坡上的“迎曦亭”随地形的起落而建,当晨曦初露的时候,看太阳慢慢探出头来,天上人间,银光灿灿,水天一色,难怪当年姜夔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开赤阑桥。

尽管如今的桐城路早就不是南宋的风物,浪漫早被雨打风吹去。但“柳色夹道,依依可怜”的旧时盛景,倒是被一家挨着一家热热闹闹开着的花店重新演绎了。


  • 来源:合肥民政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