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晚上,都哭着要找妈妈,我们看到哪个孩子喊妈妈,就本能条件反射给他说,妈妈在这里,你不要害怕,宝宝。”
因为感染新冠肺炎而被隔离治疗的孩子们,见不到父母。他们能依靠的,只有医护人员。儿童的护理比成人需要细心得多,甚至,面对新生儿、不满一岁的孩子感染,这时候的医护人员无异于做一次妈妈和老师,让孩子重生,也给无数个家庭以希望。
小米 | 文
全国人民为之揪心的特殊感染者
他叫沐恩,满月了
沐恩终于撤下了氧气。
他现在白天偶尔会睁开黑白分明的眼睛,在抱着自己的“妈妈”怀里,好奇地看看四周。生理上的难受这几天悄悄撤去,所以白天他很安静。
每天上午和下午,全副武装,辨认不出来面目的“妈妈”会给他温柔地进行一个小时的俯卧位通气。
“促进肺部炎症吸收.......”他模糊中听到过这样一句,但很快心无挂碍地继续沉入梦乡。
对这个世界,他的印象仅仅只有一个月。而在这出生的头一个月,他就住进了隔离病房。
沐恩的到来,时逢最艰难的时候。他早于预产期几天出生,在他出生的第二天,他的妈妈也正式被确诊新冠肺炎。
妈妈感激他的到来不是在自己确诊肺炎的后期,否则,她甚至无法确保还有没有力气生下孩子。
然而,仅仅出生5天,沐恩就被确诊新冠肺炎,成为信阳乃至河南最小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人。
2月5日19时,豫南信阳,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外,急救车的蓝灯在夜空中闪烁。
一群穿着严整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冲出来,将一名襁褓中的“病人”抱上急救车。同行的3名医生护士关上门,车便匆匆向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隔离病区驶去。
这个“病人”就是刚刚出生5天就被确认感染的沐恩。
他的父母、姥姥、姥爷都已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爸爸妈妈一直定居武汉,1月22日从武汉回到信阳老家,当天下午沐恩的母亲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并于1月31日,生下沐恩。
随后,沐恩的父亲、姥爷、姥姥先后出现症状并入院治疗。
一出生就离开了妈妈,身边的医护人员无疑就是他的“妈妈”。
信阳市中心医院新生婴儿科医生王鹏、护士熊鑫以及护士王凤娇三人主动请战,“隔离救治,我们来!”
2月22日,沐恩从当地医院转入河南省儿童医院隔离病区进行救治。
河南省儿童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监护室主任金志鹏回忆起这个全省都为之揪心的小宝宝刚从信阳转过来的时候,情况已经十分危险。
“由于孩子具有心脏基础疾病,合并新冠肺炎后,出现了心率快,达到160次-180次/分;烦躁不易安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尿量少,全身皮肤发花等一系列症状,化验检查还提示存在严重的感染。”
一个新生儿,照顾起来本来就很困难,血管十分难找,护理人员还要全副武装给宝宝扎针,为此,医院特别安排了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一次扎上针,让宝宝少了不必要的痛苦。
管床医师白琼丹说,一直到当天深夜,医护人员还在关注着沐恩,直到他心率正常,血气好转,大家这才松了口气。
照顾一个小宝宝需要什么呢?是足够的爱和耐心。医护人员们给沐恩喂奶、换尿不湿、剪指甲,妈妈能做到的,他们也能做到。
一个个日日夜夜,护士“妈妈们”都守在沐恩身边,困了就只在桌子上趴一会,没敢睡过一个囫囵觉。
隔离服下汗水湿了又干,护目镜模糊了又清晰。隔着橡胶手套,沐恩的小手抓住护士妈妈的手指,用力地吮吸着奶瓶。
他一天天变得更有劲儿,护士们都在内心里衷心祈祷,让沐恩平安健康。3月2日,医院传来好消息,经过医护人员及时抢救和精心护理,目前宝宝病情已好转,情况稳定。
护士们每天都给沐恩妈妈发照片,“沐恩”这个名字,也是妈妈对白衣天使们的感恩:“孩子生下来患病是不幸的,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这么多好心人去关注他、关心他,这么多医护人员照顾他,希望他长大以后学会感恩。”
临时“老师”
像沐恩一样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孩子们,时时刻刻牵动着大众们的心。
被隔离的特殊时刻,孩子离开了爸爸妈妈,身边的医护人员扛起了爸爸妈妈的责任,从生活到心灵地照顾他们。
比如,我今天就看到了这样的新闻,在武汉,护士们带着没有家长陪护的孩子做广播体操。
白衣天使们要担当起他们的临时老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七岁的贝贝在跟着护士姐姐鞠晶晶念诗:
护士长是贝贝的美术老师,余增渊大夫则是他的数学老师。
而贝贝最喜欢的还是语文课跟着鞠晶晶背唐诗,鞠晶晶会给贝贝改作业,最后在作业结尾画上大红花。
从早上7:00到晚上20:40,早、中、晚、夜四班的医护人员轮番负责贝贝的生活起居和上课学习,不仅有阅读课、数学课等常规课,还有音乐、美术等艺术课,就连睡前故事也被医护人员贴心地纳入作息课程表中。
其实贝贝刚来河南省儿童医院的时候,很不爱说话,他自幼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回到2月18日,当地防疫站工作人员对他和家人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贝贝及奶奶的检测结果呈阳性,随即送至潢川县人民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2月22日,贝贝被转入河南省儿童医院隔离病房观察治疗。
现在,他一天比一天更亲近医护人员,还送了自己的画给临时“老师”们,“我回家后想叔叔阿姨了可以打电话给你们吗?”
“当然可以,阿姨还得抽查你背诵古诗呢!”
你不要害怕,宝宝
已经从河南省儿童医院治愈出院的三个孩子,最小的只有6个月。另外两个孩子则是一对6岁和8岁的姐妹花。
出院那天,姐妹花蹦蹦跳跳地从隔离病区跑出来,另一个孩子被医护人员抱在怀里。医护人员送给小朋友毛绒玩具和鲜花,阳光照射在他们脸上。
说起孩子们在病房里的故事,在隔离病区照顾孩子们的女护士张智慧眼角亮晶晶的,“特别是晚上,都哭着要找妈妈,我们看到那个孩子喊妈妈,就本能条件反射给他说,妈妈在这里,你不要害怕,宝宝。”
她撸起袖子上的衣服,手臂因为抱孩子而有些压力性损伤,“虽然是这样,但是看到他们出院了,我们觉得很值得”。
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一个三个月大的新冠肺炎婴儿昊昊正式治愈出院了。他的“妈妈们”都争先恐后地最后抱一抱他。
昊昊奶奶一路上抱着小被子里睡的正香的昊昊,开心得无以言表,而她更感谢的,还是日夜照顾宝宝的医护人员——昊昊的临时“妈妈”。
宝宝霜,奶粉,纸尿裤这些堆在孩子的病房,孩子需要的东西面面俱到。
护士长袁晓敏说,虽然她们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穿着防护服,可是这个只有3个月的小婴儿并没有对护士们产生恐惧。只要护士们陪在他身边,他就很安心,一逗他就笑。
这么小年龄的孩子,必须有人24小时不间断守着。她们十几个医护人员轮流排班,谁有时间都会抢着来照顾孩子。
小昊昊在病房里度过的第一晚,是在一个“妈妈”怀里睡了一夜。那天晚上,值班护士杨晓夏抱着昊昊,不曾放下。
“宝宝,如果你抽血的时候特别勇敢,阿姨可以帮你实现一个愿望。”
“阿姨,我想吃一个奶酪棒!”
这段对话发生在许昌市中心医院里,护士王晓燕和仅一个两岁零九个月的儿童新型肺炎患者小男孩之间。
小男孩在抽血的时候表现得异常勇敢,一滴眼泪都没有掉。
听到孩子叫“阿姨”,身为人母的王晓燕对着感染区的窗户哭的很大声,看到小男孩,她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被感染了,该有多难受啊。”
后来,她果真带了一包零食,水果,其中有奶酪棒。
年轻的护士们,无论是不是母亲,在这个时候都表现出了最大的母爱。
这个书包是‘武妈妈’送给我的。”3月1日,许昌市最后一名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10岁的祺祺轻声对记者说。
他所说的“武妈妈”是许昌市中心医院隔离病区医生武会娟。当记者问他为什么叫“武妈妈”时,祺祺说:“因为她对我很好,像妈妈一样。”
在确诊新冠肺炎住院后,本来就患有肾病的祺祺在三天后虽然症状缓解,但见不到爸爸妈妈,他开始拒绝进食,也不说话。
武会娟给他点想吃鸡腿,不断鼓励他,加了微信,每天都跟他聊天。
慢慢地,祺祺情绪变好了,2月28日晚,武会娟将托人买到的衣服、玩具送给了祺祺。当医护人员问这些东西是谁送的时,祺祺说:“武妈妈”。
离开医院前,祺祺的父母给该院医护人员送上了两面锦旗,祺祺走到武会娟跟前,深深地向她鞠躬。当时,既高兴又感动的武会娟立即向祺祺鞠躬回礼。
鞠躬,一个表示感谢的动作。
让我想起之前,一张“最萌鞠躬礼”照片被刷上热搜。
片中的小男孩叫泽泽,今年方才2岁,疫情期间因发热被送往绍兴市中心医院观察治疗。
住院期间,小泽泽因害怕一直哭闹不停,护士们对小泽泽悉心照料,温柔地安抚和鼓励他。
4天后小泽泽出院,护士长曹玲玲送孩子出门,分别时,小泽泽突然对着曹玲玲鞠了一躬,曹玲玲当下也弯下腰来,鞠躬回谢,这一幕被路过的同事拍了下来。
此番场景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百年前,广济医院院长的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而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
一样的姿势,跨越百年,仍打动人心,也许正如曹玲玲所说“从业21年,遇到了久违的美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