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眼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家一样,父子三人称霸文坛。苏轼更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大才子”,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
人们在喜爱苏轼、学习苏轼的同时,也在感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苏轼,这其中有没有学习借鉴的地方。
答案是肯定的,纵观苏轼诞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也有常人不可及的地方,但苏轼并非天生英才,也不是一开始就注定是个伟人,他的成才和成功有许多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以下,我们便先从东坡故里——眉州老家说起。
川西平原上的明珠
眉州古城墙。
要了解一个人,首先得了解他所处的环境。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才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眉山作家熊朝东在其《大写三苏》中提到现代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场依存性”,并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场就是环境,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才俊的孕育起着重要主导作用。因此,良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就会诞生耀眼的巨星。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腹地,是天府之国重要的鱼米之乡。眉山建置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唐《通义志》云:“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而《广舆记》说眉山含灵吐玉之地“介岷峨之间,为江山秀气所聚”。
可以说,眉山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这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一直以来,眉山的文化氛围都很浓厚,也出过不少文人墨客,好读书成为了他们共同的爱好。像开凿全世界第一个人工隧道的杨涣,以清秀博雅着称于世;忠孝两全的楷模李密,以《陈情表》感动天下;僧人可朋虽一心向佛,身在尘世,但他出口成章,留下诗篇无数,才情堪比李白……
诗书城公园。
眉山的读书人多,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多,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义务推动人们读书的人。像“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的孙氏书楼,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孙氏书楼”毁了又建,建了又毁,其背后是孙氏家族表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坚韧精神和文化品格,而孙降衷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市书万卷而还”,不仅重修了书楼,还进一步扩大了书楼的规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眉山读书人,对眉山浓厚的文化氛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就像苏轼在他的《眉州远景楼记》中写道的:“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辞为宗师,其民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有许多人士“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名天下,于是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比之汉魏而又远过之。”两宋年间,眉山出了900多名进士。 可以说,眉山一直是人杰地灵之地,有着足够的养分孕育出“巨人”,而两宋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
历史的发展阶段又使他们恰逢一个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又有了一定发展的“百年承平”时期。无战事无天灾的太平盛世,这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再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宋代的眉山是州府所在地,是一座很有韵味的小城,人口过万。当时有云:穿城三里三,绕城九里九,“三分住户七分田”,眉山被源源不断的岷江水滋润着,很是肥沃。由于经济的发展,才使眉山这座诗书古城成为当时全国雕版印刷书籍的三大中心,反而也更促进了眉山人的读书风气,催生出了大文豪苏轼。
眉州苏家的历史脉络
苏味道
两宋时期的眉山有诞生“巨人”的重要条件,但为什么会孕育在苏家? 我们在此便简要梳理一下眉州苏家的历史脉络。
眉州苏家的先祖名为苏味道,河北栾城人,在唐武则天时官至宰相,也留下过一些著名的诗作。但苏味道名声不太好,他为人模棱两可,见风使舵,故世人称其为“苏模棱”。在性格上,三苏父子与他们的先祖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神龙政变时,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后迁益州(即成都),但病逝于上任途中。他的一个儿子定居于眉山,便是眉州苏家之始。
在宋代时,眉州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苏家。苏轼的曾祖父苏杲,善于生产经营,但他从不聚敛财富,一直到死他家里的田地不满二顷,房屋破旧了也不修葺,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可他帮助别人毫不吝啬,经常拿出粮食、衣物救济贫困乡邻,且做了好事从不张扬。
苏轼的爷爷苏序为人仗义,性情上还多了几分疏达不羁的豪侠之气。
苏序每年种粟比种水稻多,有时还用稻米换粟,将粟放在仓库里储存起来,几年后,他的粟已经储备到三四千石。有一年饥荒席卷眉山,他立即拿出粟来无偿地救济饥民,使他们免除饥饿之苦。这时,百姓才知晓苏序的用心,粟能长久保存,荒灾之时能解燃眉之急,这颇受乡民们称赞。后来苏轼四海为官所做的那些事,几乎是他爷爷的翻版。
苏序爱读书,也喜欢写诗,其诗内容极为广泛,上至朝廷官府之事,下至乡里子孙打猎、捕鱼谋生之事,都入其诗。他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苏洵评价他的诗,虽不工整,但深求其表里洞然,豁达明快,很像伟人之作。
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倾其钱财,购置了大量书籍置于书房。苏轼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他祖父购置的书如汗牛充栋,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
苏轼的两个伯父都十分喜爱读书,大伯父苏澹读书刻苦认真,可惜体质太差,不堪负重,求取功名未能如愿。二伯父苏涣,天资聪慧贤良,从小喜欢读书,天圣五年(1027年),不负众望,考得进士及第。
在宋代科考中,中进士与中进士及第有本质的区别。进士还不能被朝廷封官任职,只有进士及第才能步入官场。在宋初数十年间,眉山只有孙堪举进士,但未显而亡,无甚影响。苏涣此次进士及第,将要成为朝廷命官,对乡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由羡慕转而效仿,家族之长者皆以苏家为榜样,劝子孙读书,一时州县学风盛行,常常传出琅琅读书声的人家有十之八九,人人向学蔚然成风。
后来,曾巩作出一个结论:“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多至千余人,益自苏氏始。”
可以说,眉州孕育了苏家,也正是苏家进一步开启了整个眉州的读书求仕之风。
再说苏轼的父亲苏洵,虽然年少时不读书,喜欢游历四方,但到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之时,他早已幡然醒悟,在家闭门苦读。所以,当年才能三苏父子一起读书、讨论的和谐画面。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知书达理,端庄贤淑,她时常以身作则教导苏轼、苏辙两兄弟。
程夫人教子。
经过一代代传承,苏家形成了乐善好施的美德和“好读书”的家风,加之苏洵和程夫人的共同培养,才能孕育出天才般苏轼。当然,优秀的苏轼要成为伟人,还和其人生遭遇,自身坚守等因素有关,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会继续和您探讨成就苏轼的诸多因素,从中汲取养分,为广大眉山人提供学习的榜样。
RECOMMEND
投稿邮箱:3304331669@qq.com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我们。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版权人及时联系。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内容请拿起手机微信关注“眉山东坡文化”~
来源:东坡文化网 张玉
编辑:刘寅
审核: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