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前段时间在楼下散步,突然看见好友家的两个孩子——果果和淘淘起了争执。原因就是他们在争夺小区内唯一一辆摇摇车。我本来想过去调解的,没想到好友这时过来了。好友对果果说:"果果,你是姐姐,要懂得让一下弟弟哦"。
果果不服气,昂着头说:"明明刚才是我先想骑着辆车的,为什么要让给弟弟?"这时候好友有些愠怒了,对果果说:"好孩子一定要学会分享,不会分享的孩子都是自私鬼,你还是不是妈妈心中的好孩子呢?"听完妈妈的话,果果虽然把摇摇车让给了弟弟,但是眼中却满是委屈。
我叫住了好友,质问她,明明是果果先看中了那辆车,为什么还要让她把车让给弟弟呢?好友就对我说,这是为了教会果果做人要懂得分享。不管孩子的感受,让孩子奉献自己的一切,难道就是真正的分享吗?
大部分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去教导孩子们要懂得去和别人分享。这个本意原本是好的,分享可以让孩子不变得自私自利。但是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分享的教育上,往往只关注让孩子去"分享"自己,而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甚至还夹杂着自己的私人情感。
很多时候,一个孩子的家教正是可以反映父母的教育观还有家庭氛围。那些听话、懂事的孩子被夸了,父母脸上也有光。于是很多爱面子的家长都会有意识地将孩子培养成别人口中的"好孩子"。
当孩子在多人的场合中,这些爱面子的家长都会不断地提醒孩子要会分享。若是孩子不听劝,还是拒绝分享自己的东西。这些家长们会觉得脸上挂不住,下不来台。他们担心会被人取笑说连教育小孩都教育不好。
所以当出现孩子拒绝分享的时候,很多这样的家长会采取强制措施要求孩子去学会分享。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性认为,现在如果没教会孩子如何去分享,孩子们长大后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坏孩子。
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以后变成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所以当孩子不愿去分享的时候,家长们就习惯很严厉地教育孩子们。给孩子们讲许多自己自认为关于分享有什么好处的大道理。
很多家长们都会认为社交的基础是建立在懂得如何分享的基础上的。大人们信奉一句话"多个朋友多条出路"。所以他们认为孩子们如果懂得分享就有拥有许多的朋友,同时也能得到朋友们的帮助。他们害怕孩子如果不懂得分享,会受人排挤,遭受孤立。
也有很多家长不单单只是害怕孩子的社交关系不好,他们同样的害怕孩子们不懂得分享会影响大人间的关系。很多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的拒绝分享,在不同场合影响自己的社交。像邻里关系、亲戚关系等。很多家长们为了自己的社交不遭受影响,往往强制孩子分享,不管会不会伤害到孩子的人格。
很多父母因为孩子不懂分享,就强行帮孩子们分享。很多孩子因为父母总是让自己把心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甚至不问自己的意见,就会拿走自己心爱的东西。
所以孩子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要同自己分享的人。爸爸妈妈就不会抢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一来,孩子们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他们会封闭自己,不愿去认识新的朋友。别人看见孩子们这副生人勿近的模样,自然而然地就会远离你的孩子。
许多孩子们在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责骂或者冷眼。孩子们为了让父母高兴,就会逼着自己去分享东西。久而久之,这些过于"懂事"的孩子就会习惯性地去付出。他们认为只有别的人开心了,爸爸妈妈觉得自己很懂事才会很开心。
其实,这些孩子们心里是非常委屈的。但他们不愿说出来,为了让别人高兴,自己委屈一点也可以。这样讨好型的人格到了社会上,他们会活得更加的卑微。他们习惯了先别人后自己,即使触犯到自己的权利,也不会去反抗。
父母每天挂在嘴边的"分享",也许家长们存在着许多误解。那么,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分享?
物权是指一个人有着在法律的正确保护下,对特定的物品拥有可以使用的权利、自己持有的权利、可以将其分配或者拒绝分配的权利。
家长们要想让孩子去懂得分享,前提就是要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简单点来说,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尊重孩子们去使用他们的物权权利。这样一来,分享才显得有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物权意识能得到很好地提升。孩子们的玩具、衣服,这些都属于孩子们的个人物品。当家长们想要让孩子们与旁人分享这些东西时,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家长们的手机属于家长们的个人物品,当孩子要玩手机的时候,也要教孩子们去征得你们的同意。
日常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一条大河。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物权意识会越来越根深蒂固。
分享是建立在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拒绝与他人分享的权利的基础上,属于一种自愿性的行为。孩子们懂得分享是一件很不错的事,但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应该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作为家长,不能一昧地让孩子去分享,去付出。这样只会慢慢消磨掉当初分享给他们带来的那种喜悦。孩子们同样也有拒绝与别人分享的权利。孩子们慢慢长大了,开始意识到分享带给他们的好处或者坏处。他们有权去选择要不要分享。
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能够去帮助到他,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学会分享。当遇到那种没有什么大事的时候,我们有可以去分享的事物,同时别人也有,这个时候分不分享取决于自己的想法。当侵犯到自己财产安全,甚至于人身安全的时候,就要拒绝分享。
分享意识是在后天慢慢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家长在孩子们不愿分享的时候,总是给孩子们冠以"自私、小气、不听话"的高帽子。这些是非常错误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能去放纵孩子,任凭他不去懂得分享。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
建立平等的家庭氛围:
在家里所有的分配物品环节中,大人和小孩都不能持有特权。就像很多孩子认为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因为我喜欢这个东西,所以我就要多分配一点。要努力地去建设平等的氛围,每个人都要被平等对待。
建立借出与归还的概念:
其实很多孩子都没有借出与归还的概念。他们不愿意去分享自己心爱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分享,心爱的东西就回不到自己的身边了。所以家长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这种概念。当我们向孩子借一样东西时,要和他强调,这只是借的,一定会还到你手上。这样会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会让自己失去什么。
我是小C妈妈,也是4岁孩子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