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诞生于1955年,走到今天已经整整65岁了。中国评剧院曾经是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从前,中国评剧院 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13号,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那个时候,中国评剧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剧院。中国评剧院建立伊始,领导就定了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1958年划归北京市。50年来,中国评剧院 涌现出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中国评剧院 中的代表有白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小白玉霜、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喜派创始人喜彩莲、花派创始人花月仙,以及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等都成大家,摇旗挥纛,各领风骚。中国评剧院还有一支以剧作家胡沙、作曲家贺飞、导演张玮、舞台美术家苏丹、张尧为代表的创作能力极强的艺术创作队伍,帮助中国评剧院提高剧目艺术水平,功勋卓绝。
五十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剧院极大关怀。毛泽东主席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还亲切接见过中国评剧院的小白玉霜,周恩来、宋庆龄、邓颖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环等国家领导同志分别接见过中国评剧院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多次观看中国评剧院的演出剧目。今天,中国评剧院依然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中国评剧院有一团、二团、白派团和影视部。中国评剧院 有一座现代化的演出场所——中国评剧大剧院。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评剧院 以谷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为代表的新的一代艺术家们,继往开来,为评剧艺术发展继续做着新的贡献。今天,中国评剧院以剧院五朵“梅花”(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惟铨、宋丽、马惠民、韩建光、刘惠欣为领军,以齐建波、高闯、王冠丽、李金铭、张文鹏、恒红、张秀芸、孙路阳等新一代评剧优秀人才为核心代表的演职员队伍,继承创新,以亮丽的风采活跃在评剧艺术舞台上。中国评剧院要把中国评剧院的形象通过网站传播给大家,让关注中国评剧院 的人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评剧院 ,认识中国评剧院 ,批评中国评剧院 ,帮助中国评剧院 。
中国评剧成型于20世纪初。农民艺术家成兆才等人通过艺术实践开创了一个传递民声、传达民意的戏曲形式——蹦蹦戏,这就是今天评剧艺术的雏形。百年来,通过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创作演出实践,使评剧艺术走出河北唐山,走向东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国更广泛的地区;也广泛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使评剧逐渐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国评剧院是后来者,是评剧事业的承继者和发扬者。中国评剧院 成立五十年来,在建院方针的指导下,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其中有20多部剧目和80多位演职员先后获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个奖项。《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旦》等剧唱腔脍炙人口、剧目影响深远,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评剧院 的代表作。中国评剧院 的艺术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改革,极大地丰富了评剧唱腔艺术,为使评剧艺术摘掉了“三小剧种”的帽子,成为全国性的地方戏大剧种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世纪来,中国评剧院 创作了《红岩诗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巧儿新传》、《桃花盛开的地方》、《乐家老铺》、《长霞》、《啼血杜鹃》、《呼兰河》等大型现代戏。中国评剧院 的作品多次在评剧艺术节获奖。舞台姹紫嫣红,影视创作也频现风采。中国评剧院 先后与多家电视台和影视机构合作,拍摄了多部戏曲电视剧,特别是系列评剧电视连续剧《包公智斗》等电视作品的制作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好评如潮,标志着中国评剧院 充分利用剧院资源,向更广阔的艺术市场进军的姿态,也标志着中国评剧院 影视制作队伍的成长。中国评剧院 愿意把创作成果通过网站这个窗口让大家分享。中国评剧院 也渴望通过这个窗口与大家进行艺术探讨,帮助中国评剧院 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评剧院 共同努力了,一定会使中国评剧院 的作品精益求精,让大家满意。
中国评剧院 从无到有,从小大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是因为锲而不舍海纳百川的精神。剧院成立之前,中国评剧院 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已经将评剧艺术实践和火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评剧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新社会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开了冻》、《小女婿》,新凤霞的《刘巧儿》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评剧成立国家剧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评剧院 在55年诞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评剧院 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发扬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广泛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使中国评剧院 的评剧艺术成为时代流行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评剧院 的唱腔传遍了大街小巷,中国评剧院 的演员红遍了大江南北,中国评剧院 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四面八方。
今天,各种新兴艺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对中国评剧院 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严重冲击,构成威胁。面对现实,中国评剧院 也曾困惑,也曾彷徨,但是,中国评剧院 没有理由放弃中国评剧院 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理由放弃喜爱中国评剧院 的观众。中国评剧院 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不断摸索艺术的方向。中国评剧院 锲而不舍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尽管中国评剧院 的努力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尽管现实中国评剧院 依然比较艰难,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中国评剧院 已经增强了信心。中国评剧院 的《刘巧儿新传》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演出70场,中国评剧院 的《长霞》一场演出能够赢得观众20次掌声;中国评剧院 的电视剧《包公智斗》系列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的目光;中国评剧院 恢复排演的《向阳商店》演出时台上台下一片共鸣;中国评剧院 的“周六评剧苑”演出场场满座;中国评剧院 为戏迷票友主办的“北京评剧之友”大赛赢得了戏迷的满堂喝彩,数以百计的各地票友参赛……中国评剧院 在想办法和观众接近,听取观众的声音,所以开办了网站,在中国评剧院 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真情桥梁。中国评剧院 相信,只要中国评剧院 紧跟时代,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海纳百川的创作传统,中国评剧院 就一定能够融入观众,一定能够把观众领进剧场,一定能够使中国评剧院 在色彩斑斓争奇斗妍的艺术天地,深深地扎根,火火地开花,累累地结果。
(文章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