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和我的祖国》是一个命题作文式的作品,也是一部主旋律的献礼片,但我们还是应该把它仅仅当作一部电影来看待和评论。
它由7部短片组成,每部短片选取共和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刻,并由一连串具体人物的命运来侧写历史的样貌。
这种切入方式本身是不错的,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哪怕是站在宣传的角度,这种“去宣传化”的宣传方式,也要更为有效。
既然是评价电影,就要回归到电影本身,看它们是否讲了一个好故事?塑造了至少一个鲜活的人物?是否完成了不错的表达?以及在电影技法层面,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结合这些点,如果让我给7部短片排个序,大致如下。
最好的两部是宁浩的《北京你好》和管虎的《前夜》,非要分个高下的话,前者略胜一筹。接下来是张一白的《相遇》,文牧野的《护航》,倒数第三名是徐峥的《夺冠》,最后两名分别是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和薛晓璐的《回归》。
之所以这样排,自然有我的理由。我们一部一部说,先从最差的说起。
薛晓璐的《回归》和陈凯歌的《白昼流星》是我认为最差的两部。
它们的差,并不在于有什么硬伤,也不是烂,而是其他原因。具体说,《回归》太平庸,《白昼流星》太老套。
其实《回归》和管虎的《前夜》最后的戏剧落点是一样的,都是“升国旗”这件事。
有对比,就有高下。
《前夜》完全是类型片的拍法,限时任务,情节紧凑;《回归》看似更复杂,拆成四条线来叙事,分别是外交官、香港警司、修表匠、升旗手,但整个故事缺乏一个核心推动力,使得几条线根本没法拧成一股绳。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散、平、乱。
能明白薛晓璐的初衷,是想做香港回归这一历史节点下的众生相,从上层到底层,从大陆到香港,从指挥者、参与者到保卫者、旁观者,这个公式也确实生硬地完成了。
但细看之下,每条线都太平,不够吸引人,这也使得整个公式成了一个毫无悬念的等式,人们连求解的欲望都没有。
至于陈凯歌的《白昼流星》,其实没那么差,只是太老套。
我甚至还能看到凯歌导演对于演员的调教能力,以及他在影像上一如既往的沉稳老练,尽管这种沉稳放在当下看,也已经成了“老套”的另一个佐证。
故事上更不用说了,讲了一个嘴硬心软的好人感化两个失足青年的故事。
这完全是小品的格局,偷钱、宽恕、感化的过程,像上世纪80年代的叙事。
哪怕有扶贫和神舟十一号成功返航的大背景在,整个故事的内核也不过如此,与大历史的关联更是极为牵强。
看到很多人为凯歌导演伸冤,说他把出彩的题材都让给了别人,时间紧、任务重,才拍成这个样子。
也许吧。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但凡有创作经验的人都明白,如果赶工的话,创作者通常会拿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出来。
而陈凯歌拿出的是这样的作品,我想这多少说明了一些问题。
接下来是第五名,徐峥的《夺冠》。
其实这部短片在观感上还是不错的,是徐峥擅长的喜剧片的拍法,对上海市民生活的呈现也算鲜活,片中小男孩的表演也是亮点,可是,它的问题同样很大。
一是结尾处的强煽情,非常生硬,直接把倪萍大姐的找人节目搬上大银幕。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这部短片到底在表达什么呢?
我觉得徐峥带节奏的能力是一流的,他给短片营造了一个极其轻松的氛围,让大家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接受了。
但你冷静下来想想,就会发现这部短片的背后有个极其关键的价值取向问题。
它逼着小男孩做出选择,是追上心仪的女孩送出礼物,还是帮邻居们调整电视天线,一起看女排夺冠。说白了,是选择个人的私念,还是集体的意志?
最终,小男孩斩断情丝,回归了集体。于是红旗落下,小男孩身着披风,手举“钢叉”,像个超级英雄。
这个故事,说得严重点儿,其实就是想告诉大家:在集体的利益面前,个人的那点私心是可以也理应被牺牲的。
更何况,短片最后的结尾又以意淫般的情节,制造了女孩学成归国,与男孩再续前缘的大团圆结局。
仿佛在说,你为了集体牺牲的东西,终究会得到补偿。“先集体、后个人”的逻辑,在现实利益的计算中依然是成立的。
这一点太糟糕了,也显示出了创作者极为精明的投机心理。
我们可以拍主旋律,但那主旋律到底是什么?
都这个时代了,徐峥唱出的这曲“集体大于个人”的短歌,我不相信它还会是主旋律的一部分。
下面说说文牧野的《护航》和张一白的《相遇》。
先说后者,因为它刚好可以和徐峥的《夺冠》对照来看。
《相遇》讲的也是选择问题,为了保守原子弹的国家机密,张译扮演的研究员切断了与女友的联系,失踪了整整三年。
同样是为集体意志牺牲个人情感,但不同的是:
第一,《相遇》中张译的选择是有历史语境的,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它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
第二,张一白在处理方式上与徐峥不同,他把《相遇》拍成了一个绝对的悲剧。
特别是最后游行的段落,欢呼的人群从后面涌来,象征着历史的潮汐将张译和任素汐吞没。
他们被越推越远,直到彻底离散。
那也是整部短片的高潮,将悲情推向了极致,更把个体的悲剧命运放置在了与国家荣誉同等重要的位置。
我觉得《相遇》是这7部短片里情绪把控最好的一部。
一个无名的人和一段喑哑的爱情,如蘑菇云状的烟火一般,转眼而逝。
文牧野的《护航》,刚好排在最中间的位置,第四名。
到这一部,评分基本能达到及格线了。
《护航》的故事中规中矩,讲一个假小子飞行员的励志故事。说女权有点硬扯了,顶多是“谁说女子不如男”。
在整体拍摄方式上,说实话,我有点失望。
本来对文牧野抱有挺高期待的,但在这部短片里,我并没有感受到太多导演的存在感。
甚至很多技法上,比如不断的闪回,根本和新锐二字不沾边。
要说这部短片最大的亮点,还是最后那个选择的问题。
佟丽娅驾驶的飞机出现故障,原本宋佳可以顶替她执行阅兵任务,实现梦想,但她最终却选择帮助佟丽娅解除了故障,自己返航。
这个选择背后的心理依据,还不只是两姐妹的情义,更深层的是,一个人该如何看待“荣誉”二字。
如果宋佳选择顶替佟丽娅,是无可厚非的。
首先这是领导的命令,理应执行;其次,只有宋佳一人知道佟丽娅飞机的故障是可以被解除的,她完全可以默默接受命令。
可是这样一来,她所享受的荣誉就有了“污点”,于是宋佳拒绝了这分外表光鲜的国家荣誉,从而成就了个人的崇高。
这个人物弧光的达成,还是挺漂亮的。
最后,我们来聊聊前两名,管虎的《前夜》和宁浩的《北京你好》。
这两部短片的优点各不相同,但同样完成度极高,它们都讲了精彩的故事,更重要是塑造了丰满的人物。
其中《前夜》是标准类型片的拍法,节奏特别好,小危机连着大危机,时间成为叙事的终极Boss。
黄渤饰演的升旗装置设计师,是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虽然升国旗对于他来说是艰巨的政治任务,但另一方面,我们从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一种更具个人色彩的东西,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尊和严谨。
这是这个人物真正动人的地方。
直到短片最后,开国大典那天,城楼上所有领导人都在虚焦的镜头里面容模糊,只有黄渤一个人是清晰的。
那一刻,你也就明白了管虎的用意:这一天,是共和国的胜利;但对黄渤饰演的人物来说,也是他个人的胜利,是他自我实现的一天。
这个落点是很高级的。
我们拍主旋律,不能让角色完全沦为价值宣传的道具,也不应让集体彻底压到个体。而还是要回归到具体人物和情境之中。
先有人物,才有旋律。
同样,宁浩的《北京你好》也聚焦在了人物身上,而且更彻底,他聚焦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物——北京的哥。
葛优出色地完成了这一角色,他把北京的哥的吊儿郎当、玩世不恭又热心肠,演绎得极为到位。
在整个短片里,08年北京奥运始终作为大背景存在,它既没有成为左右个体选择的统治性力量,也没有逼着个体为成全它而牺牲自我。
相反,那张奥运会门票连接的仅仅是普通人的情感,它先是作为父亲讨好儿子的礼物,后来成了北京的哥抚慰汶川孤儿的一份温暖。
这才真的是以小见大,以情动人。
宁浩躲开了宏大的叙事,抛弃大而无当的表达,只关心城市一角,一人一事。
这种切入大时代的小人物视角,是一种巧妙,也是一种悲悯。
我们总提起“主旋律”这个词,到底什么是主旋律,反倒越说越抽象,越飘渺。
实际很简单,主旋律就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共鸣的最朴素的人的情感。
它没有那么宏大,没有那么激昂,它就是一首小情歌,教人爱人,爱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个体。
然后……
其实,也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