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公子》耿雪:“轻重之间”是生命的残酷与温柔

2020-01-01     文藏

2014年,一部阴森诡异的陶瓷动画刷新了人们对于陶瓷、中国动画乃至国产恐怖片的认知。

《海公子》。

《海公子》动画剧照

陶瓷清冷的色调和光泽,瓷片相互摩擦的刺耳声音,不适的观感,把这则聊斋故事的恐怖奇诡诠释到了极致。

将陶瓷用于动画并非耿雪的《海公子》首创,但能如此深刻地理解陶瓷的物性和特质,熟练驾驭陶瓷语言的并不多。

耿雪算是一个。

去年,清华的一场国际当代陶艺展上,耿雪延续先前诡谲神秘画风的一件作品,再一次深化了公众对于这位艺术家的认知。

《语·眼》

当你差不多以为这就是耿雪的风格,而陶瓷就是她最具代表性的艺术语言时,她又带着一批新作来了。

艺术家耿雪

12月29日,筑中美术馆“轻重之间”——耿雪作品展开幕,展览展出了耿雪近几年的8组作品:《金色之名》、《苏格拉底的广场》、《苍蝇》、《童年寓言》、《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土堆》、《天籁》、《自由之绳》。

开幕式现场

在这些作品中,你能看到陶瓷、玻璃、雕塑、绘画、装置、影像,行为艺术,这些艺术形态并非单独存在,而是彼此融合,没有边界。

展览现场

比如参展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色之名》,作品除了巨幅影片和影像装置外,还有雕塑原作和创作手稿以及创作纪录片《弗荼澄》。

《金色之名》泥塑电影短片

《金色之名》多屏影像装置

《金色之名》雕塑原作

影片以象征生命的泥土,塑造了一群前仆后继服务于庞然大物的人类,他们或甘愿献身,或自相残杀,以他人献祭,残酷无望的黑白画面里,贯穿着婴儿咿咿呀呀探索世界的声音,这是绝望中的希望吗,还是更深的绝望?

隐藏在心脏深处的金色液体,是残存的良知吗?当人类被庞然大物吞噬后,化身的金色小船,是不是象征救赎的“诺亚方舟”?

每个观者都会有自己的解答,就像对于生命本身,对于我们与所处世界的关系。

这些渴望着,追逐着,挣扎着,寻找着的众生相,不也是现实生活中被某种神秘力量和规则裹挟的你我吗?

同样是泥塑,《米开朗基罗的情诗》呈现的方式又迥然有别,它是关于雕塑的纪录影像,也是一件行为艺术品。在米开朗基罗写给同性爱人的情诗所奠定的情感基调里,艺术家与作品似乎也有了某种微妙的联系。

《米开朗基罗的情诗》 影像

细腻的瓷泥一如光洁的皮肤,艺术家的双手在瓷泥上缓慢而有力地推动,按摩般温柔的手法塑造出一个男人棱角分明的脸、充满肌肉线条的躯干和四肢,他静静躺着,如同睡着的爱人。

作品完成后,她俯身向他口中送入一口气,他的胸部开始起伏。

刚刚被赋予了生命的作品,又被还原为雕塑,进行翻模切割,艺术家像演示一部教学片般有条不紊地切割下雕塑的头颅和四肢,工序流程的冷静克制和情诗营造的饱满情绪,相互交织又彼此冲突,温暖而残酷,柔情也暴力。

还有用白瓷和玻璃器官布阵的《苏格拉底的广场》,易碎的材质,手工造型的脏器和骨骼,无组织地摆放着,色彩斑斓却脆弱无比,器官广场与中间坐在毒酒上的苏格拉底塑像,是个人意志与群体生命的抗衡,也是群体意志对个体生命的压迫。

《苏格拉底的广场》 陶瓷、玻璃装置

用废弃的艺术教学材料呈现的《童年寓言》,混乱的场景,怪异的儿童雕像,有着与想象中童年的美丽多彩截然不同的原始与野性。影像中,学生扔砸石膏像等教学废品的激烈场景与战争片段共同交织作用,叙述着某种看不见的联系和隐藏在原始基因中摆脱不掉的宿命,这才是人类的童年寓言吧。

《童年寓言》 综合媒介

她还用手机记录下了粘蝇板上几只垂死挣扎的《苍蝇》最后的生命挽歌;用一条长长的蓝色的《自由之绳》打破了柏林女子监狱的沉闷与禁锢……

《苍蝇》 手机拍摄视频

作为艺术家,耿雪从未停止过对于媒介和表达方式的探索,她似乎一直在挣脱艺术的边界,只执着于为内容找到最有力的表达。作为女性,她的作品里始终有对生命深沉的爱和强烈的悲悯,对细节的敏感和情绪的准确把控,让她的作品温柔中充满力量,安静中摄人心魄。

展览现场

有“轻”有“重”,也有生命的温柔与残酷。推荐给你。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TdmYW8BMH2_cNUg2q0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