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到了冬天,每天叫孩子起床上学就成了我每天早晨最头疼的事。
正在上幼儿园的宝宝虽然没有那么调皮捣蛋,但赖床的功力却没有比其他孩子弱多少。
每天要去幼儿园的早上,我都要面对这场持久的拉锯战。
我总是会提前10分钟叫宝宝起床,他含糊地应了一句,却一点动静都没有,等到我喊道第5遍时,他才慢悠悠地起来,然后又瞬间倒下去……
那一瞬间,我只感觉心中的怒火一下喷涌而出……
似乎从孩子上学开始,我们就被迫开启了一对一的叫醒服务,有的家长唠唠叨叨,有的家长河东狮吼。
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做的危害有多大。
家长叫孩子起床简直就是一个"折寿"的差事,每天早晨就感觉提前步入更年期。
在育儿界有一个"杀伤性叫醒"的概念,即用最粗暴的叫醒方式,让孩子立刻恢复意识。
但是孩子是由自己的一套起床机制的。
孩子在被叫醒的那一刻,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而有条理的转化: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四肢苏醒。
而在整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了"醒来"这个信号时,会先检查一些周围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那么潜意识就满意地下班了,后续工作交给意识。
意识会逐渐地控制了大脑,切断梦境,紧接着所有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运作。
而当孩子的大脑正式清醒时,它会给四肢下达命令:伸懒腰、坐起、揉揉眼睛、掀开被子、下床……
而这一系列有条理的步骤,都需要安全环境这个前提,按照个人的节拍速度进行,需要一定的时间。
而只要其中的一个环节被打乱,那么接下来一系列的运作都会遭到破坏,所以孩子会出现一些防御性为,比如抵触父母、冷漠不应、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情绪失控等等。
根据日本工业健康国立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人在熟睡状态时最放松,毫无戒备的,如果这时被"杀伤性叫醒",会一时反应不过来,从而产生防御性的应激反应。
比如心率骤急、血压升高、肾上腺素升高等,长此以往,家长以为的无关痛痒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如睡眠障碍或者精神压抑,对孩子健康的心理、生理活动造成影响。
1.愤怒地冲进房间,大喊:"都几点了,还不起床!"
要知道,人都有惰性,留恋温暖的被窝、留恋梦境是人的共性。
这种"到点就该起床"的这种指责性叫醒会夺走孩子睡眠安全感,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抵触应激反应,加上这种尖锐的大噪音,很容易摧毁一个美好的早晨。让孩子很难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态,这样对孩子一天的学习也是不利的。
2.一把掀开孩子的杯子
这种方式不仅会严重地摧毁孩子的睡眠安全感,而且温度的变化也会瞬间激起孩子的神经系统,会容易让孩子的情绪失控,虽然这可能是让孩子能快速坐起的有效方法,但也破坏了孩子自觉的叫醒机制,很容易打破孩子的安定感。
所以不建议去移动孩子睡眠时拿着、抱着、盖着的东西,因为那是帮助他睡眠、让他感觉安全的环境,千万不要碰!
3.反复唠叨不断叫唤
就像唐僧一样提前很长时间,每隔两分钟就要叫醒一下孩子,这看似是给了孩子缓冲的时间,但是实际上你在不停切断孩子完成切换和启动的过程,每一次都要重新来,所以反而将起床的时间托的更长。
其实每个人在睡梦中接收到起床的信息,看似没有动,但是大脑已经开始切换了,不需要反复叫醒。
4,生活噪音叫醒
有的父母不会刻意去叫醒孩子,而是用各种噪音干扰孩子,让孩子"自觉"起床,比如走路声、洗漱声、谈话声……这些方式虽然不会很大程度摧毁孩子的梦境,但是会让孩子极度反感,因为在切换启动醒来机制的时候大脑的工作不停地被打断,无法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导致烦躁地醒来,以及"起床气"。
所以简单地归纳一下,其实就是凡事激烈地砍断睡眠过程,使用不间断的噪音或者过大的响声,以及进行暴力逼迫来剥夺孩子睡眠安全感的行为,都是"杀伤性叫醒"。
在前段时间爆火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第一期节目就像我们展现了教科书式的叫醒法。
花果的妈妈若松智子轻轻打开房门,叫了两声女儿的名字。
然后走到窗户边一边拉开窗帘,让光透进房间,一边和女儿打招呼:"早上好啦,起床了哦。"
接着走到床边,轻轻打开孩子的杯子,揉了揉孩子的脸,然后把玩偶拿开,拍了拍孩子的手臂帮忙叫醒。
花果醒来后有点小情绪,这时妈妈给他打气:"加油加油!"花果揉了揉眼睛,小情绪就消失了。
接着妈妈牵着花果到卧室和醒来的弟弟和其他家人打招呼,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
之后,花果自己在洗漱台上洗脸刷牙,非常独立。然后自己讲换下来的睡衣叠好,将校服换上。
智子在给女儿扎头发时,还拿出一套自己布置的小课题,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
在这时刚好厨房的早餐也做好了,花果很有仪式感地说一声:"我开动了!"还给妈妈比了个爱心。
吃完饭后,智子牵着两个孩子,从容地往幼儿园出发。
智子说:"孩子那幺小,如果他感觉枯燥无聊,没有乐趣的话,他就不会听大人的话。"
有时候她实在不愿意配合,就不要勉强逼迫孩子,而是用其他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比如这个妈妈可以帮你做,而另外你要和妈妈比赛,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睡眠中心的艾里斯·艾德辛科斯基博士说,父母是可以创造出让孩子"自然醒"的环境的。
比如天气冷了,家长不要掀孩子的被子,也不要大声呼喊,而是可以在孩子起床前半小时,放孩子喜欢的歌,打开空调,给孩子一个舒适的环境,孩子才不会因为被吵醒而烦躁。
当然跟智子妈妈一样,用亲和的话语和游戏与孩子的沟通:摸摸孩子的脸:"脸蛋醒了吗?"拍怕孩子的手臂:"小手也醒了吗?"再拉拉小腿:"小腿呢?醒了没?"以此循环驱散孩子的睡意。
当然也可以用香喷喷的早餐唤醒孩子,等孩子醒来后给一个大大的早安吻!
当然,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要培养孩子合理的生物钟做起,平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坚持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这样对于孩子来说,起床也不是一件难事了。
给孩子一个温和地"叫醒服务",更重要的是,要逐渐让孩子养成自己设定闹钟,调整好生活作息,让孩子能够逐渐脱离父母的"人声唤醒",也是培养孩子走向独立的重要一步。
我是小C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