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一篇的内容,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比积极期待更好的事
比如一个家庭爸爸比较爱批评人,而妈妈虽然言语上喜欢夸奖人,但内心还是比较苛刻的。
妈妈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在找保姆的时候,尽量找一个由衷喜欢他儿子的保姆,果然找到了。而且这份喜欢给孩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她的儿子非常优秀,从清华毕业后,就去美国最好的学府做研究生。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最好的命运馈赠。
潜意识层面的期待
但是有很多人纳闷,对孩子是的期待是望子成龙,是积极的预言,为什么孩子却很普通甚至失败呢?
可能原因是,虽然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比如悲观的父亲,希望孩子乐观,每当孩子悲观时,父亲就会说,为什么不乐观一点呢?意识层面的正面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
对孩子来说,自己总在悲观时被父亲注意到,父亲总是在贬低他,他接受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很难乐观。
逻辑是这样的:父母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想通过这种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
这些孩子大多数会失败,少数就算表面成功,内心也会无比自卑,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他们在打击孩子时会体验到一种感觉:看吧,你不如我,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他才配做我的孩子,而你,真差劲。当然这种自恋,代价是昂贵的。
权威怎么影响别人
作为一个企业家或管理层,就知道,应该好好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对你的员工发出积极的期待。如果做不到,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还是追求自恋?
说天涯论坛上,有个小老板,不喜欢应届毕业生,写了篇文章叫做《我为什么不招应届毕业生》,列出了十几个理由说,应届毕业生各种不靠谱。
武志红老师就写了篇文章反驳他,中间有来有往。直到有一天发现了问题,这位老板其实没有主动开除过一个应届毕业生。
但有不少人走了,而且他也承认走的是有脾气的人,有脾气的人一般也都有才华,那么留下来的,岂不是大多都是不靠谱的吗?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一下,为什么口口声声要招人才,最后却是这种情况?
因为这就是他想要的格局:他的企业就是他的王国,而他是最优秀的国王,其他人都不如他,虽然这种局面损害了他的利益,但也满足了他的自恋。
用罗森塔尔效应重新解读一下,在这件事情中,他发出了负面期待,就是应届大学生不是优秀员工,所以留下来的员工就真的不优秀,而如果员工看不破老板的负面预期,还可能越来越不优秀,如果看破了就会离开。
总结
第一,作为一个权威,如果你想要被影响的人变得卓越,那你就需要给对方积极的期待。
第二,积极的期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才会有效,而藏在头脑中,或者文字层面的期待,常常起不到作用。
思考:在你作为权威的那些环境里,你是怎么期待别人的?如果你发不出自己的期待,那么你真的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被自恋给裹挟了。同样,重要权威对你发不出积极期待,你也可以观察一下对方是不是太自恋。
在我是权威的环境里,期待别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抱妹妹出去玩。我最喜欢她老老实实趴在我怀里,什么都不做,不要乱看,乱做其他的事。
当时的我是绝对权威,我对她发出的期待就是顺从。我是对的,我比她强,这是一个充分自恋的环境,但我其实没有想到她的成长这事。
我所做的是顺从我的本能,而在这其中我忽略了她,而她其实能感觉到,所以不喜欢让我抱,到现在我还记得妈妈说,我不会带妹妹的样子:这么大了还不会带小孩玩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微妙的互动,互相投射,互相认同。
自我与权威
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而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两种期待对人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最好的情况是,权威人物对你的期待,和你对自己的期待正好是一致的,这时候你的生命力就会自然的生长,没有矛盾。
但如果有了矛盾,成了相反的力量,就会很难办。因为每个生命天然是自恋的,都想做自己。但总有些权威的领导者,需要通过打压别人的意志,来捍卫自己的权威。
这常常不是现实需要,而是自恋需要。而那些善于鼓励下属的权威,习惯通过激发大家自恋的生命力的生长,去达到更好的效果。比如通用电器的杰克韦尔奇。
一面镜子
其实权威人物就像我的镜子,得到赞美时,相当于从镜子里看见自己是好的;得到批评时,相当于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坏的。
有些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根本问题在于自己的自恋,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太喜欢批评别人的人,是因为从权威的镜子里看见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当他作为镜子时,照见的你也总是不好的。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是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纳你,而且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这里的条件就是诱惑,你要达到我设置的条件,我才给你情感。这个境界太高了,现实是,哪怕有点儿诱惑也没关系,只要有深情就好。
情感的链接
说一位编辑读书无数,成绩非常好,而且学的很轻松。他的优秀表面上,来自于父亲的期待。因为会给他设置一些奖项,达成目标就会有金钱或者物质上的奖励。
这种有条件的爱很容易出问题,虽然在意识上传递正向的期待,但在潜意识上更多的是负向期待,如果达不成目标就会有惩罚,一旦惩罚太多,就会变成负向的罗森塔尔效应。
这个编辑回忆说,其实还有比物质和金钱奖励更重要的东西,就是父亲的开心。他记得父亲给他奖励时,那种喜悦溢于言表,父亲有时还会拉着他跳舞,开心地大笑,这时他就会感觉到自己和父亲之间,有一层深刻的情感链接。
父亲给他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期待,而是架起了父子之间情感的通道,在这个通道里有爱,有热情,有生命力在流动,他感觉到喜悦和饱满,因此有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动力,去追求卓越。
如果你不断体验到什么是深情,你会发现,你的生命力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你会因此变得饱满而丰盛。
总结:围绕“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主题,讲了三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层,自恋,因为每个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好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是命运轮回的基本。
当内心的自恋处于比较低迷状态时,就会忍不住压制别人,这样一来,自恋会让自己远离幸福快乐,但当自恋发展的比较成熟时,就会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观。
第二层,他人的期待。重要的人对我们的期待,特别是父母等权威的期待,会对我们造成巨大的影响,这份期待会深入到我们内心,成为一种影响命运的力量。
第三层,链接的力量。自恋是一股能量,他人的期待也是一股能量,当这两股能量相合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激发,当这两种能量相悖的时候,一个人的生命力就会被撕扯。
如果这两股能量可以融为一体,建立出深情的链接来,就能激发出生命力,那样我们不仅能自然而然地追求卓越,同时也会去享受幸福。
生命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命题,第一,自恋,就是做自己;第二,满足别人期待;第三超越自恋和满足别人期待,体验到链接的深情。
“我”要做自己,同时要去寻找另一个能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你”,一旦“我”和“你”建立积极的链接,那我们彼此,就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
一切努力,只为遇见你。说到生命力,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莫言的小说《丰乳肥臀》,再想想不含诱惑的深情。美好的语言总是有透过表象,直指人心的力量。
有人说这是一种互训,自恋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互训;权威的期待是自己和权威之间的互训;深情的链接,是权威和自己之间的互训。你怎么看呢?
谢谢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当你作为权威时,会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期待?你身边的权威又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期待?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