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还是看世界?樊登创始人和周轶君的教育对话,值得我们学习

2019-12-07   奶果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12月3日,新浪2019教育盛典在北京举行。近千名教育工作者、行业权威人士、高校代表、跨境机构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教育的力量"这一主题,开启教育智慧的不平凡之旅。在"年度对话"中,另一个国家的儿童部主任、著名记者周轶君和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站在同一个舞台上,一个是"读书",一个是"看世界",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探索"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升级"!

2019年,一部名为《他乡的童年》的纪录片在互联网上走红。总导演周轶君访问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最后,他回到中国,与成千上万的观众一起完成了一次关于教育哲学的思考之旅。回顾六国的教育观察,周轶君坦言:"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教育模式,但它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迪。"走在路上,她也逐渐放下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担忧。现在她看到了各国教育的魅力和教育的可能性。

如今,一些学校走商业化路线,满足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一些学校则迎合高考指标的需求。面对社会上的这些"教育误区",读过上千本书的樊登看到了"教育与商业的本质区别"。他认为,企业的本质是满足和餐饮,教育的本质是改变。

周轶君行万里路后——从来没有完美的教育

中国人关注教育,不仅关注教育本身,更关注教育带来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来自于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确定感和控制感。如今,教育焦虑已成为儿童未来的担忧。当教育领域有更多的提问者、思考者和分享者时,一切都不同了。

芬兰的教育:

跟中国所有的现状截然相反。中国人多,芬兰人少;中国的教育中有竞争,芬兰不鼓励竞争,小学到中学没有考试,所有的孩子都一样好;中国人多,芬兰人少……所以,芬兰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每个人都很珍贵,国家将大部分教育资源投向了条件相对较差的孩子。

日本的教育

强调秩序感,孩子从小都要接受非常严格的秩序教育,但同时它也有放养。如何在秩序和自由中建立一种平衡?是日本教育要探索的。

以色列的教育

以色列的教育有一个最深入骨髓的想法,就是有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感。"我们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办法是什么?"实事求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印度的教育,公立教育并不是很好,但是很多个体在努力,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辩论,他们觉得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人的能力就是在危机中创造一个新的解决办法。

英国的教育

一定是学科成绩要好。英国的补课产业也达到了20亿,但是当中绝大部分是由中国和中东的家长做贡献。

中国的教育

今天的教育改革出现了非常让人惊喜的变化,全面考察学生的素质让不少教育者为之鼓舞。有芬兰的老师认为,中国教育最好的方面是可以在厚重的历史探索中汲取营养、继续前行。但纵观全世界各个地方,焦虑感最强的是中国父母,可与之相比的是印度和英国。

就像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之下,也有优劣之分。教育要想找到一种完美的模式也是极其困难的。

樊登读万卷书后——教育的本质是要改变

樊登认为,"我们总以为运用一套系统或体系就能把人打造出来,但这是一种妄念。"

他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勤奋"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指标吗?研究结果显示,95%的中国父母同意,90%的美国父母同意,但北欧很少有父母认为勤奋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多样化和社会反馈是最重要的指标。它来自不同的经济结构。

"我们不能说中国的教育不好,因为在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一个国家需要教育的压力来保持创新。"范登认为,让孩子不再是一台测试机的方法是帮助他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未来的教育升级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升级

今年发布的全球学习者调查发现,互联网一代的孩子(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间)对传统教育的信心不断动摇。虽然有统计显示,拥有大学学位的人终身挣的钱更多,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有一半的互联网一代学习者认为,没有大学学位,他们可以"过上好日子"。

与互联网一代的"前卫理念"相比,许多中国父母仍然选择"坚守传统"。他们会尽一切可能为不确定的未来寻找确定性:参加考试、上课报告、做作业。据周轶君介绍,直升机家长最大的问题是认知滞后。要把"人"还原为"人",就必须了解爱和教育的最根本特征。

樊登说:"其实,家长们都愿意发疯,这是人们对简单系统的依赖,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教育所面临的环境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因此,樊登认为:我们应该倡导所有的教育者,不要过多地考虑条件,要找出教育的本质,家庭教育可能是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因素。"

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看世界"。樊登看到,探索教育的最好办法就是带领家长学习。

"走万里"的教育也许会激励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点燃孩子们宝贵的"火"。在未来,教育者不需要知道所有的知识,但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知道如何点火。

心理学家尤·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生态系统理论中指出:个体的发展受到个体自身、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首要因素。

家长对孩子素质的价值观将体现在家庭教育活动中,影响家长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同时家长对孩子素质的评价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前家长对儿童素质的价值观,并提出以下建议,以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艺术为例,伊莲指出,艺术是孩子们学习的另一种语言。"对于不识字的孩子来说,艺术具有向人传递信息、从人身上获取自身信息的功能。创作艺术作品是儿童沟通和宣泄的需要。因此,孩子们普遍喜欢艺术。因此,家长不仅要注重对孩子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培养,更要注重孩子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儿童代际支持的情况比较普遍。一些研究表明,帮助孩子照顾孙子孙女的祖父母比例高达66.47%。研究人员认为,祖父母和其他父母、兄弟姐妹和同龄人在孩子的认知和社会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祖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祖父母也应该相互配合,与幼儿园教师合作,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承担起教育责任。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