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的创作过程中有一些新奇的体验是以前没有的。”
互动剧、VR剧……依托科技的发展,影视内容的形式愈发多元化,2018年,一部《网络迷踪》,又让观众看到了一种新、奇、特的“桌面影像”形式,眼下,这种形式也悄然在国内剧集市场出现。
11月2日,悬疑题材桌面剧《云端》在优酷上线,一周时间,两季连播。
该剧讲述了一个潦倒的小说作家张言,在绝望之时,偶然得到一个U盘,里面有一部未出版的小说手稿。出于私心,他将小说据为己有,“发表”之后,张言瞬间成为文坛新星;而此时一个蒙眼人找上了张言,并宣称小说是他的“真实记录”。由此,一段推理故事和一场“绝命挑战”一一延展开来,探讨的内容也覆盖了暗网、互联网隐私、“键盘侠”等一系列鲜被触碰的话题和社会现象。
横向来看,《云端》相比同类题材剧集,用“桌面影像”的形式,打破常规的视听语言,剧中大部分内容以电脑屏幕、手机屏幕进行呈现;纵向来看,相比国外的“尝鲜者”,《云端》还在桌面媒介的基础上再创新,融入了行车记录仪、监控录像等多元呈现媒介。
剧集上线之后,在豆瓣、微博等平台,对于《云端》的探讨也都聚焦在“新体验”上。毫无疑问,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角度出发,这都是一部实验性很强的剧集。
而对于主创团队来说,做“尝鲜者”,“第一只螃蟹”是怎么吃的?什么吃法?都不免让人好奇。剧集收官的当天傍晚,文娱头版(ID:wenyutouban)记者采访了 导演老算、“蒙眼人”刘洋扮演者罗康。
0
1
老算的制作“尝鲜”体验
老算的创作经历从《疯人院》开始,到《云端》,再到如今正在剧本研发阶段的犯罪题材,他创作的故事看上去都略显“黑暗”。
但老算说,这并不意味着他有多喜欢“重口味”,只是觉得应该有这个类型。
出品方一开始的意见是以“桌面影像”为引,做一部实验性不太强的剧集,老算认为要“尝鲜”就要“尝”得彻底;已敲定演员、开机拍摄的情况下,发现演员不太适合角色后,果断拍案决定换人;剧组的工种里有程序员,拍摄设备有华为、iPhone,用AE软件做剪辑……
从他的讲述里,《云端》的幕后故事渐渐清晰。
以下为导演老算自述。
导演老算
>>>关于《云端》的诞生
一开始,是优酷和承制方在研发这个戏,剧本过会之后,他们希望找到最合适这个题材的导演,他们看了《疯人院》之后,去年夏天,优酷方面就联系了我看看有没有可能去参与。找我的时候他们写了大纲和5集剧本,平台内部的评估对创新方向也很肯定。
实际上,现在的故事已经比当时颠覆了很多,最开始的剧情还是走感情向的。出品方一开始提议用“桌面影像”的方式套着传统实拍,但我觉得 要做,肯定还是得做到极致,因为如果不这样的话,这个戏就没有意义。
确定开拍之后,我没有太把心力花在演员选择上面,所以就匆忙定了一个角色,但是拍了一天发现问题很大。
所以当时我一咬牙说“必须换”,于是我就打给了罗康——遇到这种“江湖救急”的情况,你和找的这个人彼此之间要有充分信任,不然的话对方都没有消化过这个项目,一般也不会来。而且我很喜欢他对表演的处理和不同理解,我特别喜欢“戏疯子”类型的演员。
拍摄中还面临的一个难点是去说服平台,因为他们会看设备清单,一看华为、iPhone,当时都惊了,还被揪去开了一次会。最有趣的是,开机仪式一般都要盖一个红布在摄影机上,然后再揭开,当时揭开把华为、iPhone,上面还摞了一个GoPro,这是我们的开机仪式装备。
“桌面剧”应该还会迎来其他入局者,我知道的现在就有5个项目在开机。除了悬疑,我觉得家庭题材也适合这种形式,比如疫情期间,人与人没有办法正面接触,通过FaceTime去解决很多问题。 不管做什么,影视剧肯定是取材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多去使用桌面媒介、视讯媒介,你不能否认屏幕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生活时间,人们越来越习惯,可能明天不只是桌面剧,还可能是手机剧。
>>>关于创作与后期
拍摄方面,如果长时间去看在电脑桌面上操作,肯定会审美疲劳,所以当时我想,除了桌面、即时通话之外,还可以出现很多非传统影视创作的影像记录载体,比如说 行车记录仪、酒店监控,包括心理治疗室留的影像资料。
我一直在尝试用各种各样的载体,而且这段故事用什么载体呈现的时候,我就按这个载体的配置和方式去拍,手机的话就用手机拍,新闻发布会上就是拿索尼那种电视台用的机器去拍,所以它剪出来之后的材质感和呈现画面都能还原出那个味道。
另外,后期的难度尤其大。比如那边车上要拍多少时长,和这边电脑上操作多久时长要统一,这都是要提前通过demo做出来。关于demo,我们是自己把鼠标的表演完成,对演员来说有一个额外的挑战——除了表演外,他还得让你感觉是演员在操作鼠标,虽然你看不到演员的手,但能看到肩膀的一些动势,包括敲字。
整部剧的demo,在 前期做了三个月,拍完之后把所有的素材收回来,再做 后期大概又用了半年。拍摄反而是最简单的,也就20天。
这个片子创作过程中有一些新奇的体验是以前没有的。
比如要接触大量的“码农”,关山市的地图看起来很简单,但不可能用真实地名,所以我们请了一个做过导航系统的程序员,让他帮我们做了一套地图,但这个地图是空的,他只负责写代码,然后再请UR设计师把地图用矢量软件画出来,画出来后再嵌入到程序软件中。然后我们团队所有人开始用大批量的时间——编地名。编的时候,一个小区在大地图上显示的时候叫XX小区,进去之后你再看到什么商店,这个逻辑性必须要非常真实;还要去考虑比例尺,不去细想没关系,但就怕有一个观众去算。
我们的线下置景全都挪到了线上,包括里面洋葱皮直播的网站是假的,还得去架构一级页面、二级页面,以及整个视觉系统。而且跟程序员接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维区别的挑战—— 他们的工作理念是使用,我们的工作理念是呈现,这应该是头一回一个剧组有那么多码农。
技术层面真的非常复杂,整个片子实际上是用AE剪的,我们剪辑师也是重新学了一个软件。
所以我以后也不会再拍这种,试过之后就可以了,因为你会发现它创作以外的东西比你想象得要多得多,虽然这些东西也能带来体验,但那种体验不是在叙事上的。而且这种形式还是小众,只是想 做一些稍微新鲜一点、具有实验性的事。
>>>关于观念与价值
当初拿到前两三集剧本后就开始着手调整,然后就顺着往下写了。对于《云端》输出的观念,是我一直想表达的——因为这些年看微博评论,看互联网上的声音觉得戾气特别重,会觉得每天打开互联网里面乌烟瘴气的。但在互联网上发出戾气的人,真在生活当中实际上也不会张牙舞爪,所以我在想互联网为什么现在变成了一种负能量的载体,恰好,没有任何形式比桌面剧更适合去放这个主题。
就像第二季片尾有句台词, “网络曾是你们的保护伞,如今是你们的行刑架”。实际上当时我也是战战兢兢地处理这场戏,说白了就是在对所有正在看剧的人,那种 打破第四面墙的直呼,如果说你曾经在网上做过类似事情,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同时,《云端》的片头也表达了希望大家“文明上网”“保护好互联网隐私”。
说说角色,刘洋这个角色贯穿两季,人物特征很鲜明。从我的角度出发,他是一个10年以来含冤替别人做刽子手的人,一个人窝在小黑屋里操作着电脑,当他见光的时候,是有一种畏光感的。所以当我看到演员第一次面对镜头那种眨眼的细节,觉得它是有符号性和象征意义的。
0
2
罗康的表演“尝鲜”体验
刚一见到罗康,很难将他与剧里的人物刘洋联系在一起——无论从外形还是性格。
演员罗康,是一个对电脑“不太熟悉”的人,甚至他谈及,每当有新科技、新事物诞生,最伊始他始终抱着不太信任的态度。但是他在《云端》里扮演的,却是一个通过一部电脑就能将人“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角色。
就连经纪人也感叹,罗康出演这样一部桌面剧,让她感觉“挺颠覆的”。
但老算在拍板换演员,需要“江湖救急”之时,马上联系了罗康,因为他是“戏疯子”。
在收到“江湖救急”信息几个小时后,罗康就赶到剧组、当天定妆。在没有介入前期创作过程的情况下,罗康边拍边了解边学习;“桌面影像”的新形式让他积累的镜头感觉、表演方法都“失了灵”,他就重新找感觉,并通过自己对角色的解读来塑造人物。
这段“机缘巧合”之后,罗康感慨“特别开心、特别幸运”,开心的是自己实验了一种新的表演美学;幸运的则是不是每一个演员都有自己这样“尝鲜”的机会。
以下为演员罗康自述。
>>>关于“机缘巧合”
那天接到导演电话,“哥,在北京吗,速回”,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不是导演遇上事了,赶紧叫人……哈哈,开玩笑。总之,当晚马上就去片场了。
那天晚上,凌晨3点之前,导演又监督定妆又跟我讲戏。拍摄的时候,给我提出了一个课题,这部剧里我的表演美学应该是什么?因为这部剧拍摄媒介和播放媒介是统一的,有手机、有摄像机,我积累的镜头感觉和表演方式上都会有很大不同—— 我应该做怎样的加法和减法?
《云端》给我的体验特别新鲜,虽然我不喜欢“挑战”这个词,但确实是特别挑战。我从演员角度来说,演员有一个“第二自我”,就是我在表演的同时,还得审视着我,但是演这个戏的时候,我会说有 “第三自我”,比如演的时候,“第二自我”告诉我,那边我的“女儿”在出事,我要进行我在表演层面的表达;同时,我的“第三自我”来了,要操纵我完全不熟悉的电脑,要记住demo的顺序,打字也不能错,demo停了我手就要停。
所以妙趣横生——我很幸运,因为全世界比我优秀的演员很多,但他们也未必尝试过以这种方式去表演,我比他们幸运。我特别开心去演这样的一个剧,我又一次去实验了一种新的表演美学。
《云端》最后的呈现跟我想象得其实差不多,意料之外的部分是我从观众角度出发,确实沉浸感、参与感很强,我自己看的时候,有时真的好像参与到直播中,没有给我感觉是在看剧。
如果让我给没看过的观众推荐这部剧,我会说如果想看一点不一样的,就可以来看《云端》,目前国内独一份的沉浸式桌面剧,于我,这是第一次的体验,对观众来说也会是一次全新感受;除了形式,一些水面下的人的生存状况也值得被了解。
>>>关于人物塑造
其实演完《云端》我也有系统性地思考,是什么造就刘洋对女儿的这种情感和负罪感?会不会是因为自身没有“文明地活着”,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他去对别人施恶的时候,他没有想象到这份恶最后会降临到自己最爱的女儿身上。
最后的片段,刘洋还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父亲最后那一刻的反省,尤其是“脚软”的部分,那部分是导演直接提出的,真的是非常棒的一个表演指令。
其实刘洋这个角色表演难度真的很大,他心里太复杂了,他有像导演说的见光之后的恐惧,又有在第二季成为被设局的人心里那种轻蔑的态度,可他有时又确实有那些无助、无奈的时刻。
拍摄的时候,有时确实会有刘洋“ 上身”的那种感觉,我记得有次演完了一两条后,有点失控,在拍第三条的时候,面对电脑,下手越来越重。刘洋“ 上身”没关系,我可以把它脱离出去,但问题是接下去的拍摄我怕自己的表演会失控,“失控”会变成不是罗康在控制刘洋,也不是刘洋控制罗康,是刘洋“ 上身”之后罗康的歇斯底里, 我饰演刘洋,是需要罗康进入他的生命本身,把他控制住,把他引出来。
>>>关于故事解读
在拍摄《云端》之前,我其实也知道现实生活中有所谓的暗网,但具体还是我的盲区。
演的时候,导演给我讲戏,讲了一些这方面的东西,还有我们信息如何被监控,这些就连我自己的生活中也能感知,我就经常会收到很多推送,当然这已经是很“人畜无害”的了。但是再继续想,细思极恐,所以导演在片头说的八个字—— 文明上网、保护隐私,我自己支持这八个字,也渴求这八个字,这个观点的输出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甚至于,我希望看过这部剧后,大家不只是“文明上网”,更要“文明活着”,我们有时候活得很不文明;另一方面,去尊重别人的隐私,也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
轮值主编:依梧
作者:宵夜
编辑:捉五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