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惯了网约车出行的都市青年来说,近期一定有一种打不着车的“错觉”,准确的说这真的不是错觉,而是现状。之前滴滴打车几乎24小时都处于饱和状态,只有极少数情况下(例如上下班高峰期、恶劣天气)等需要排队,而且往往在5分钟内,而近期,动辄三四十单的排队时间让人彻底傻了眼,这种单多车少的情况,还是非常罕见的,行业龙头滴滴,到底怎么了?
杀熟+坑自己车主,滴滴这招玩的6
青岛的张师傅,他可以算是第一批滴滴司机用户,也算是经历了整个过程。过去滴滴是怎么火起来的咱们就不过多赘述了,就从开始衰败说起,首先是政策方面的限制,很大程度影响了青岛的滴滴车或者说整个网约车市场,非青岛户口不行、非鲁牌不行、1.2升以下不行!得嘞这三点一出,70%的滴滴车车主就和青岛说拜拜,不过这总体来说也是好事,也算是规范了一下混乱的网约车市场,这次咱公正公平,真不能怪滴滴。
但是滴滴错就错在,你既杀熟又坑自己车主,杀熟是怎么回事呢?相信很多细心的网友一定清楚,当你用iphone和安卓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定相同位置时,价格是不同的;当你用自己手机和同事手机,甭管是不是同一系统,价格也是不同的。这点滴滴给过解释,美名曰“预估价”,和实际价格不同的。但是经过反复测试过N次,这个价还真的不同,但却不是预估和实际的不同,而是熟客和新客的不同。简单的说就是你用的越多,用的越久,系统就默认你越发离不开它,这不宰你宰谁呐?这就是典型的大数据杀熟。当然了,咱们还是得客观公正,这点也不能完全怪滴滴,大数据杀熟这事,可不仅仅是滴滴一人在做,所以法不责众,滴滴无罪(滑稽脸)。
其次咱们再来说说滴滴是怎么坑自己的车主的,首先是抽成,滴滴是一个非常非常典型经典的套路,就是放长线钓大鱼,从一开始简单暴力的给补贴给奖金给红包,慢慢的变成降低减少,这个实属正常,毕竟人家滴滴也不是开慈善机构的。可是这抽成问题确实所有司机们不能触碰的底线,从最初的10%几,慢慢的变成了20%,再到现在的27%,滴滴一步步的吞噬着司机们几近破碎的心。
除了抽成,还有一种常见的模式,那就是拼车。过去我很少选择拼车,不是我家里有矿,是实在有时候绕的太远。不过站在司机的角度,应该是美滋滋的吧,用一点五倍的时间,赚来双倍甚至三倍的收益。呵,事实证明是你想多了,老陈告诉我,在滴滴的世界里,永远没有这种好事,拼车的收费只能选择最长的那一段路,也就是说如果司机陆续拉了3个乘客,那么只有最远的哪一位付的钱到了司机的口袋,其他两个,进了谁的口袋呢,你猜?
想跑?滴滴不给你注销!
看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表示不服了,如果真的如此,还会有那么多人跑滴滴吗?难道大家都傻吗?这些车主当然不傻,他们当中有很大一批已经选择离开,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当初相爱一场,如今连分手都要闹的如此狼狈……在跑滴滴车时,如果发生了意外,保险公司是拒绝赔偿的。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和没必要的矛盾,分手就要分的干脆一些。
但是滴滴偏偏是一个粘人的小妖精,用各种借口各种理由拖欠着你的注销,这在行业里早已不是秘密,车险是一方面,信息的泄露和车转卖时的保值率更是重要。总之你要走就走,没那么容易,也有外界称,如果是注册的滴滴司机,会影响到其它网约车平台的注册,不过这点车舆君暂时没有得到完全的考证,希望有相同经历的人给与信息。
想赚钱?滴滴同样给你办法!
那么问题来了,留下的车主到底怎么想的?滴滴车主真的不赚钱吗?当然是否定的,现在的滴滴车主有很多人收益不比原来低,甚至还高出不少,那么是怎么做到的呢?
很简单,配合滴滴采用他们的保底收入模式,你选择了这个模式,就要遵守人家的游戏规则,每天保证在线10小时,可以获得600元的保底收入,简单的说就是在这个模式下滴滴多给车主派单,车主多接单上不封顶,但是如果10小时单数不够,赚的钱低于600,滴滴也一律按600来计算。此外,12小时和14小时的保底分别为800和1000,怎么样是不是看起来暖暖的很贴心?
变相鼓励疲劳驾驶?安全问题谁保障?
那么问题来了,滴滴有没有考虑过,或者想到过一个词,叫做“疲劳驾驶”。咱们且不说司机朋友们每天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是不是再透支他们的生命,滴滴是不是一个变相的富士康。咱们就从交规的角度来深度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明文规定,在连续驾驶超过4个小时后,需要至少20~30分钟的休息减压,来保证自己的精神集中和开车状态。而在网约车中,究竟谁能保证4小时到达的那一瞬间是处于没单且有合适的位置休息的?别怪我杠精,道路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样所谓的保底收入,其实就是一种变相鼓励疲劳驾驶的方法,司机朋友为了赚钱只能选择坚持到10个小时甚至更多,真正的休息时间只能在结束一天工作之后,在滴滴所在的时间内进行正常的休息,这似乎就是一种奢望。油价一跌跌几分,一涨涨几毛,司机的利润空间已经非常之低,谁还真的有心情去选择适度的放松和劳逸结合?
从前,司机选择跑滴滴是因为方便、无约束,而现在恰恰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和曾经完全背道而驰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