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珊工笔花鸟画,宁静中带有一些涩味

2019-06-28     红鲤鱼文化


他的画,既有传统工笔画的用线、用色、渲、染、衬、托、洗等的运用,也有意笔画的冲水、撞粉、晕化、随机性等的特别效果,同时有着现代设计的装饰之风。



陈少珊《金贝堂之秋》 绢本设色

150cm×150cm 1999年

而他的画境在宁静中带有一些涩味,这涩味夹杂着对历史文化的怀旧意绪,和寻求人生质朴趣味的返归情怀。他默默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多项全国大展中入选或获奖。





陈少珊:1960年出生于广东汕头。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2年广州美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广东省建国45周年美展、中国美协主办的“中享”杯全国书画大展(被收藏)、建国50周年广东美术作品展(获铜奖)、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的广州花鸟画学术展等。作品先后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联、广东佛教协会、广东美术馆收藏。


陈少珊在教育学院从事中国画教学三十多年,研究领域为工笔花鸟画的教学与创作。其教学认真严谨,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方法。


他重视传统,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对宋元绘画有着深沉的热爱,并以此教导学生,认为作画贵有古意,但“画有古意,未必不新”。


对创新他有着自己的见解,认为中国画应该体现本民族的审美特质,既是浪漫的,也是诗意的。在创作教学上,注重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掘取题材;注重活生生的发现,尤其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发现及表现。


他对敦煌壁画的色彩和古朴的感觉情有独钟,对宋代花鸟画的雍容、静雅、丰满的美学趣味也有深刻的体验,而对于现代材料以及材料使用中种种的肌理效果更有独到把握,甚至达到有效控制和使用的程度。

这一系列看似互不相干的技术性问题,在陈少珊的实验中,却产生了综合的、对比的、有机整体的美学效果,并可能成为它艺术风格的重要指向。


当下中国花鸟画渐渐地走向只求形式——或笔墨或构图,或装饰或功夫的技术意义境地,精神失去了它应有的突出地位和意义。


陈少珊面对如此难题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努力的方向。他正在试图解决工笔与写意、随机性与可控性、华丽整洁与朴实古拙的统一等问题。


现代花鸟画确实很难画,陈少珊的探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想,按他的能力与定力,一定能将这件事做得更好。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 王璜生——读王子珊画)







































-EN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uf9DmwBmyVoG_1Z5l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