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画,不诗书画印同时前进,休想超越古人。否则,所谓超越,不是夜郎自大,自欺欺人,一个有代表性的画家,诗书画印无不一一精通,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面对名利不要眼热,想在艺术上出大成就就得耐得住清贫,不可用急功近利,想发财你就别画画!
一一高冠华
高冠华:(1915~1999),我国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生前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研究院终身导师,并任中华名人协会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社社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中国手指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副会长等职。
高冠华自幼酷嗜绘事,尤对花鸟画格外倾心。南通乃钟灵毓秀之地,有清以降,便滋养了如李方膺、陈师曾、王个簃等名家。他浸淫其氛围中,灵心、画技与日俱进。稍长,就读于南通中学师范科,专攻花鸟。
他心无旁鹜,孜孜研习。每天于暇时“违规”潜出校园,至城里裱画店观摩先哲时贤墨宝,每有会意,辄欣然而归,展纸搦管挥洒。在校三年,所发宣纸18刀皆为他用罄,可见用功之刻苦。此种"背临"之法使他于193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杭州艺专。
甫进学校,高冠华便知遇于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其时,潘老看了他的几十幅作业后,高兴地对他说:
“你吃了不少苦啦!画得不差,很有希望,奋斗目标要定得高一点。为什么?定到天一样高,到不了天,起码半天;如果只定到泰山高,到顶也出不了泰山。”怎么高呢?潘老要求"留千古之名于后世"。
与高冠华同窗者有吴冠中。故后来人们皆惊叹潘老艺术教育好生了得。两个学生,一个“冠中”,一个“冠华”。此是趣话。
高冠华以恭谨勤奋终列入潘老门墙,后登堂入室。而潘氏不独以艺术、更以为人课徒。有次,他临了潘老的一幅画,潘老看后长叹一声:“我的画不好,不守法则,我是仗天问画的,你不要临。”
稍倾又说:“你要学也可以,但必须‘攻进来,走出去'。否则,你画得再好,甚至能乱真,也永不翻身。艺术的重复等于零。”
1938年 南通沦陷,学校停课。艺专迁往湖南沅陵。复学后学校举办学生画展,他以优异成绩获国画头奖、油画二奖。不久,学校再迁至昆明安江村,并成立了国画系,由潘天寿先生任系主任,亲授国画、诗、书法。
1940年秋,潘老与高冠华到重庆,于壁山天上宫同寝一室。不久潘老因事返浙。启程前夕,忽于半夜唤醒他,再次语重心长地诲导:
"现在的人,动辄要同古人抗衡,就这几笔抗得了吗?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画家,没有一个不是诗、书、画、印都很精到的,至少诗书画三绝。你想有所成就,非得三者齐头并进,切不可分先后高低。"
同年,高冠华艺专毕业,留校任教。他破格接任本科生班花鸟教师,直至该班学生毕业。
1942年,经人介绍,高冠华拜谒了徐悲鸿先生。先生看了他的作品“毛竹幽禽”和“鹌鹑菊石”当即挥笔在两张画上分别题字“所谓壮采极高境界也”、“奇趣洋溢”。寒假期间,他到四川南充文化馆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9年后,高冠华在天津大学、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 。
他在传播中国画传统技法的和创作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和弟子们的人格教育,一再强调,“没有好的人品和高尚的人格是创作不出来好的作品的”。“
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南通后一直从事艺术工作。1964年 调往中央美院国画系任教写意花鸟课。1979年,他在文革期间政治上、生活中所遭受的种种迫害才予以彻底平反。同年被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
1989年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馆为祝贺高冠华任教50周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他的画展。这是他第七次个人展。展出作品诗、书、画、素描、速写130幅。
1999年3月,高冠华因患急性肺炎,医治无效,于1999年8月23日病故,享年85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