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笔下的人物憨拙质朴,不失细腻

2020-06-09     红鲤鱼文化

原标题:他笔下的人物憨拙质朴,不失细腻

王志坚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艺术主张“人文精神”与“工入意出”,善于民间风貌汲取学养,在花鸟、意象牛与童趣题材上亦取得过重要学术成果。作品具有个人风格,在画坛颇具影响,被誉为中国书画百杰。

王志坚:生于1958年,湖南湘乡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协工笔画艺委会主任,湖南省工笔画学会常务副会长,齐白石纪念馆馆长,湘潭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1958年10月生于湘乡,自幼酷爱文艺,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专业。作品多次获文化部、中国美协、湖南省美协等权威机构的金奖和银奖。代表作《暖阳》获得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思》获中国美协全国首届花鸟画展二等奖。部分作品被中华世纪坛、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名家纪念馆等艺术部门及国内外收藏家收藏,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近几年其作品在上海、广州、山东、湖南、澳门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颇具影响。

王志坚:在社会这个大群体中,造成人与人之间存在明显区别的是“环境”的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环境、生存方式、文化风俗就自然而然地造就了不同的人。

由于社会发展和人生活的需要,派生出各种职业和不同的社会分工。职业对于人本身来说都多是出自天性和爱好。我喜欢绘画,特别是中国人物画创作。

20世纪60年中期,我随家人到农村生活,与农民的接触也就多一些。那时我虽小,农村生活却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农民生活艰苦而辛酸,农耕时代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局限,几乎靠天吃饭,淫雨无收、干旱无收的状态使农人局促而又无奈。

尽管如此,他们没有放弃耕种土地的念头,寒暑不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如同牛一样日复一日地劳作。即使心中有苦楚也从不怨天尤人,依旧挚爱着他们的土地,世世代代地沿袭着。

进入现代文明,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民也就悠闲了许多。他们开始追求时代文化的精神,在劳动之余或劳作之中歌之舞之,作为愉悦和排遣的一种生活方式。广大农民身上那种从容淡定、勤劳朴实、自信坚韧的精神,常常使我动容,我也情不自禁地想以艺术创作来直抒心怀。

创作者的创作来源就是生活积累,多年农村生活的经历使我在创作中能大胆塑造,用笔也就洒脱,所画的人物憨拙质朴,大拙中不失细腻,夸张中不失其度,单纯中力求变化。避弃时髦,以求墨、色和谐,造型自然概括。

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妙不可言。每当我深入村寨,总是将速写本随身带,每遇令我动情的场景和人物,我会立即用笔画下来。速写可锻炼记忆,还能有效提高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能力。或一小时,或一分钟,或数秒钟,我都用心专注捕捉,不放过每一次机会。随着长期的积累,心中就有了丘壑。

在乡土人物画创作上,我试图讲究画味,让题材、情节、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合理化,让画面达到艺术的真实性,以求既严谨又灵动,既单纯又丰富,用笔墨抒写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在我画笔底下的农民已远离苦累,更多的是悠闲自在的场景。悠闲自在可以冲刷苦楚,表现劳动就是快乐的主题。

在我的乡土人物画中,女性题材居多,画面的形式有求新求变的思想。现实中,农民女性承受了繁琐的劳动,对家庭的担当大于男性,故过早地销蚀了女性们的美丽青春。从我的母亲身上能窥视女人们那种沧桑、慈祥和大爱的品质。农村妇女中的这种美,引我崇敬,禁不住为之歌颂。

我对乡土人物画的创作,不是叙述,而是情感的抒发;不是歌颂,而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此番探索,意在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创作方式。创作的意义大约就在此。

对于绘画艺术,我始终追求尚真、尚美、尚善。不为献媚讨好,不为他人所左右。追求艺术既是自然的,也是主观的,即要师法自然,更重要的是创新。

-END-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FOYl3IBiuFnsJQVwR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