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前文说到了,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二分法。非常的“毁三观”,从一个犀利独到的角度,解读关系。
虽然这些知识和概念是有用的,但在传递知识时,构建的关系,其实是“我与它”的关系,这些只是帮助我们实现“认识世界与人性”这个目标的工具。
“我与它”也没那么不好,只是武老师希望这些知识,可以起到破解头脑和心灵障碍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进入“我与你”的关系。
接下来,是规则:以工作为核心的社会领域,运行的是权力规则,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使用的是珍惜规则,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混淆,会把生活弄得一团糟。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利,新生命的出生,会改变现有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谁的权利会增强。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力要争夺,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可以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构建一个事业。但要知道,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触碰到自己的本真,和人性的本真,乃至世界的本真。
然后,关系如何疗愈一个人?以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为治疗中心,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方法是: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的核心是意识和潜意识一致,不撒谎;共情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我们不可能离开关系而独活,那么如何衡量,这段关系中,究竟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标准就是看这段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
最后,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受到了限制;而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一边,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
天才总是在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有时会显得情商低,会伤害到别人被抵触。但因为一直做自己和本我有链接,所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在讨好别人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创造力因此受损。
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做到很不容易。对于天才就要寻求关系;对于正常人,就要穿越关系,去寻求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问答
问: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把学到的用起来。但如果只是单方面用心,对方依然我行我素,那我是不是吃亏了,这个想法是不是很自私?
答:这很常见,也的确是妨碍我们进入“我与你”的关系的一个关键原因。
这涉及到羞耻,如果我向你敞开我的真实,而你却是“坏的”、“不好的”,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傻,觉得自己比你低一等,我的自恋受到了打击。
相爱,或者心灵成熟的过程,乃至能力增长的过程,就是自恋不断受打击的过程。因为和其他存在建立的关系越来越深,因此就有了能力、情感和存在感,而这些都是深度关系的副产品。
问答1
问:即使我放下所有的预判和期待,带着本人和他相遇,他的本真未必在这个时候就会显现,这时未必能构建“我与你”的关系,除非我对面的你真的就是一个不存在的“神人”,是这样吗?
答:正常人都有这样的疑虑,所以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是一个过程,时间非常重要。
多次咨询,才能建立这样的关系;恋爱也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锤炼,两个人才能信任彼此,向对方敞开。
武老师咨询时,如果第一次就向他完全敞开,那他会认为,这样的来访者有过严重受虐的经历。所以会制止他,告诉他,别着急,你要真的信任我之后,再慢慢向我敞开。
那些“修行”程度极高的人,能长时间处于“我与你”的关系境界的人,是很容易做到和别人,或其他存在建立起“我与你”的关系。
问答2
问:请问故事中提到,用本心跟上司相处,得到了很好的结果,这应该是社会领域使用权力规则,可用珍惜规则得到了好结果。这不矛盾吗?
答:这里表达的确不严谨。完整的逻辑是,她同时使用了珍惜规则和权力规则,他把老板传来的“我比你高”的情绪垃圾挡了回去,同时也没有打击老板,你想构建谁高谁低的关系,而我就是不卑不亢,想和你建立平等的关系。
她呈现的主要在,用本心构建平等关系,所以最终是她的这个规则起了作用,而她同时对别人使用权力规则很敏感,大多会很好地怼回去,这两个规则保护了她。
不过她再会使用珍惜规则,在社会领域,也必须尊重事实上的“谁地位高,谁地位低”这样的序位。
问答3
问:“我爱你,可以与你无关”是不是说无关的时候,就是只有“我与它”,而没有“我与你”,是吗?
答:武老师认为,都与你无关了,自然就谈不上和你的本真相遇了。
罗杰斯的一个定义更普通: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如果都没有看到你的真实存在,理解和接纳也无从谈起。
问答4
问: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与你”的关系更近一点,“我与它”的关系更远一点?
答:这两种关系不是程度问题,“我与你”意味着一种很彻底的相遇,这是比前面谈到的心灵感应,还要深刻很多的关系。需要自己体验到,才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是谈论,并不能抵达那里。
问答5
问: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操作动力,应该源自于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做到的因素是哪些呢?
答:武老师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很难,甚至可能不成立。因为咨询关系中,来访者是需要付费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有些基督徒认为,只有耶稣和神的爱,才可以无条件,人是做不到的。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为人有头脑和目标,头脑就是“我”认为的正确条件,而目标是“我”不可避免地想使用“你”。
从根本上讲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是在玩一个转换游戏,就是把对方的负能量,通过积极关注,转化成正能量。负能量意味着死亡力量,而正能量意味着生的力量。
问答6
问:那个小孩吃糖、看电视问题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总不可能不希望小孩近视,又放任他看电视吧。
答:解决方法是改变那位朋友,头脑中的逻辑:看电视就会导致近视。从你的问题看,你的这个逻辑链条,还没有被斩断,无数人没有节制地看电视,也没有近视。
问答7
问:如果一段关系是损耗性的,而且彼此损耗,却不能远离,比如夫妻,因为有孩子,如何去改善这种损耗性,一方的努力可以做到吗?
答:武老师认为,父母和孩子没法分离,但夫妻可以。任何损耗性的关系,自然都存在着改善的可能,但也可能任凭你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那就要学习接受,并且在接收的同时,思考该怎么办。
问答8
问:心理咨询师提供咨询,是要收费的,而且价格不菲,怎么能让来访者感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而不是有偿的心理咨询服务,你不给我钱我就不给你关注,不是吗?
比如有些老板动不动就,称呼所有的同事为家人,听起来总觉得虚假,还让人反感和厌恶。
答:很多人,是借珍惜规则的名义,行使权力规则的事实。而且你会看到,有的老板这样讲,为的是让员工变糊涂,放弃使用权力规则。
所以说,在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占主要的社会领域,只谈珍惜规则,是很难服人的。
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与你”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我可能还没有入门,距离小乘都很远。
曾经有做直销的朋友,拉我进入他们的圈子,我当时总觉得别扭不舒服,却说为什么。
现在想来,他们总以伙伴家人相称,表面上像家人,其实都是利益驱使,是披着珍惜规则的外衣,行使权力规则的事实,所以我才感觉很违和。
我与你,天涯咫尺;我与他,咫尺天涯。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