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在新时代环境下有了更进一步的的创新,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提倡民主,倡导与孩子做朋友。
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是我们希望通过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沟通、交流,给孩子更少的心灵束缚和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能更自由纯粹的的环境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但是孩子缺失了家庭的传统思维教育和基本的行为礼仪。
在这种宠爱没有底线家庭环境下,行为思想没有思想的束缚,缺少传统的“长幼有序”思想和为人处世的“教养”,沉溺在家长的宠爱下。
一连串的不良反应也随之而来,例如很多孩子觉得自己地位提高了,任性和骄纵,自私和蛮横,对自己的家境贫了嫌穷,富了嫌得不到欲念的满足,种种不良品行得儿童少年随处可见。
孩子心智发展不完善,曲解了“人人平等”,缺失了对家长对长辈应该有的最基本的尊重,没有形成“长幼有序”最基本的家庭关系认知。
《三字经》中描述有: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其中“长幼序”既长幼有序,长者和年幼者之间的先后之分、尊卑之分。
长幼有序出自《荀子·君子篇》:“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即崇尚贤士、使用能人,那么君主就会尊贵而臣民就会安宁;高贵的和卑贱的有了等级差别,那么命令就能实行而不会滞留;亲近的和疏远的有了分别,那么恩惠就能正确赐予而不会违背情理。
年长的和年幼的有了次序,那么事业就能迅速成功而有了休息的时间。
长幼有序既是长序又是幼序,是一种相对的平等 不能压迫对方。
在现代社会新的家庭教育体系下长幼有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家长和孩子沟通过程中不能摒弃的行为规范和思想约束,是一种家长和孩子身份的差异,是晚辈和长辈和谐相处的一种礼仪一种方式。
长辈与晚辈做朋友、家长与孩子做朋友,都是基于一定的精神思想的平等和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长幼有序现在仍然适用。如果是三代同堂,要以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为尊。老人也要有尊长的样子,要公正,要能够领的清。
《尚书·尧典》中,已有"慎徽五典"的说法,即要以五种美德教导自己的臣民。据《左传》解释,"五典"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父母子女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世、语言交流过程中,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教导晚辈要有晚辈的样子。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伦,人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检测孩子是否有长幼有序意识的性格指标跟家庭关系十分相关。一个是依附感,一个是认同感。依附感在青少年世界里代表的是与叛逆期和家长关系。
依附感差的人对叛逆期外界情感认识感知能力较弱,自我情感感知意识较强,有较为强烈的以自己为中心的自我情感表达欲,接收大量外界信息,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
而情绪感知能力薄弱或者自身情绪不稳定导致对周围环境人物的行为散发的情绪过于敏感,处理不好与家长长辈的关系。依附感很高得人,往往与家长的关系特别好。
对长辈有崇拜感和敬畏心,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不会无法管束。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武公曰:'长幼有序,不可紊乱。况寤生无过,岂可废长而立幼乎?'遂立寤生为世子,只以小小共城,为段之食邑,号曰共叔。"
即,动物只有生存的本能,而人是有独立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一定的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建立合理的社会规范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人类社会能够稳定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展。长幼有序的风气自然而然地形成。
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相比女孩,男孩更关注尊重,也更需要一个男性榜样影响。女孩更关注爱和情感表达。
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认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优秀遗产。
父母与子女才能建立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唯有这样的孩子才会尊重师长,感恩父母,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wkwkXQBd8y1i3sJA78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