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超越领域,层次很多

2019-06-24     俭叔略述古经典

整个道家,在超越的领域,体现了高度的“玄理”性。此“玄理性”,不同于西方“实有存在”的超越,而在于心灵与主观境界层的超越。

就道家超越领域看,层次很多。

在创生性上,道不仅是本原,还创生万物,但不是上帝那样实有的创生,而是“不生而生”,自然之生,自化之生,固存之生。

在世界的运行规律上,道家提出了对立统一法、否定之否定法、质量转换法,这是现代哲学才有的辩证律。

在知识论上,道家主张“内观”的知识,逆反的知识寻求路线,“为道日损”,不断抛弃知识,寻找到真正智慧,提出了两条发现“道”的方法:玄览法和静观法。

在人生观上,道家提出了不争、节欲、处柔、知足等人生修养路线。

在政治观上,道家提出了无为、不尚贤等政治主张。

在社会发展上,提出了“返璞归真”的观点。

而道教在生死观上提出的鲜明的养生观,也是一种超越生死的资源。

当代新道家对科学的贡献也是道家的一种人文成就。

就道家超越的总体特征看,道家超越不涉及实有层面,不在“存在层面”谈超越,对社会、政治一些看法也是基于一种内在的理性观点的转出。道家超越的本质是“生命超越”,超越生死,超越生命,达到一种“逍遥、无待”,“方生方死”的境界。

此超越是内观的、自发自觉的,表面上看是一种柔弱、退让的趋势,但是如果有一种精神力量,不用上帝推动,不外求他人,自发、自觉、自动,那个“自”就是人的自,与神无关。

即使道教里的神,也是人的一种目标,人羡慕神,要靠“人的自觉”,人的内在动力,这种超越才能真正让人成为“人”,找到真我、真人的价值。

这个“自”,就是道家对天、对地、对人的总体宇宙生成思想。

这与儒家文化“自强不息”有着一种契合。儒家的“自强”是人的一种自我昂立的精神,道家的“自然”是人的一种“自由”境界。但都是人自己的事情,与神无关,与他人无关,操之在我。

在道家的超越性上,这里要指出“道”的双层超越,后一层很多人没有看到。

一、在经验层面,我们看到的“道”,就是世界的依据和本原。

道家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也是天地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但是我们之所以把“道”看作世界的终极依据和本原,还是我们从经验的角度而看到,是我们看到了其“可道”之处,其“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些描述,似乎在说明道的“气化”流行之处,以至于很多人干脆认为道的本质为“气”,虽然无形,但是气化流转出“有”的世界,这是经验层面的认识,从可认识可言说的角度,

就是如此,此道已经是经验世界的本体了。

但是道家还有更深一层的先验的超越。

二、在先验的层面, “道”只是一个经验世界的运行规律,并非世界本体本原。

在回答世界本原问题上,世界上大的宗教和哲学大约有三种。一种有神论,以西方基督教为主。一种空论,以佛教为主。另一种就是道家提出的“道”。此道是世界总依据,总超越,它具有永恒的性质。

但这似乎太简单,老子并没有完全了意,而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而且这两者又“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从存在的角度看, “万物生于有,生于无”,那么有和无,似乎比道更加究竟,而且这两者都被称为“玄”,玄又是什么呢?

从文化的特殊性来看,中国文化的一个方向就是生命,西方文化的方向是客观世界。所以西方的超越特征是实体性超越、存在性超越,其寻找本原的特点是从“有”的角度、存在的角度去谈,所以,终极依据推到一个人格神“上帝”是必然的。

中国文化从生命境界内寻,探讨生命的本原本真,探讨生命的意义。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人的生命与客观世界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本质不同,此生命的表现形式是“道”,但这是我们“可道”、可认识的部分。

其不可道的部分就是“玄”,玄可以无,可以有,时有时无,转化之妙,以观其徼,这肯定不是“存在”之物,而是一种绝对的精神,就是“心”。此心,不仅仅是人心,也是天心、地心、道心、自然心,“心”就是真正的本体。

如果“道”是客观本原,有和无就是主观的本原,统一起来,就是玄,就是主观客观统一的绝对精神,就是深远无极之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GvyaK2wBmyVoG_1ZUJ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