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究竟是谁?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呢?

2019-08-20     俭叔略述古经典

我们经常能在书本上看到这样的句子:“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从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文明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用斧头开天辟地的盘古,无疑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那么“三皇五帝”究竟是谁?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真有其人呢?

史料记载中,有些说“三皇”是燧人、伏羲和神农氏,“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总之,众说不一。大部分的意见是“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 “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此外, “三皇五帝”是人是神,也没有明确的论断。比如,“三皇”中的太吴伏羲氏,史料记载他为古代东夷的部落首领,根据阴阳的变化创制了八卦,还模仿蜘蛛结网发明了渔网,并创制了乐器“瑟”,这很明显属于人类的行为。可是,他却是人头蛇身,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恐怕只能排人妖怪的行列。

又如,神农氏。相传他用树木制作了耒、耜等农具,并发明了草药,为人治病。他虽然有着人身,却是牛头。

和人最相近的要算燧人氏。传说他发明钻木取火,以在森林中捕食野兽为生。

到了“五帝”时期,这些古代的英雄们已经没有牛头或蛇身的怪异长相了。他们不仅和人类一样吃肉食,吃水果,而且更热衷搞发明。比如,仅黄帝就发明了养蚕、缫丝、舟车、文字、音律、算术、历法、棺椁、器皿等。

这些仅属于传说,因为没有确切的年代,也没有相关的资料来证明。我们也可以说, “三皇五帝”是先夏文化时期神话传说和历史考古资料参半的人物。也可把他们看作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

三皇五帝和后来的“皇帝”有什么渊源呢?

“皇”本来的意思是“大”和“美”,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到了战国末期,由于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比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

“帝”原指天帝,是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五帝”时期,“帝”指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

​在秦王赢政即位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或称“皇”,或称“帝”,或称“王”,唯独没有“皇帝”一称。

古代,由于称诸侯为“国”,称大夫为“家”,因此人们将“国家”作为国的通称。

东汉时期,人们称皇帝为“国家”,因为皇帝是国的化身。

唐朝人认为皇帝“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所以,代称皇帝为“圣人”和“宅家”,后者为皇宫里面的皇帝称谓。

宋代,取“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意,故以“庙”、“祖”、 “官家”和“官里”称皇帝。

除了上面的称谓,皇帝的别称还有许多,比如陛下、天子、皇上、上、飞龙、乘舆、车驾、驾、万岁、万岁爷、至尊、人主、圣等。另外,也有以年号作为皇帝别称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ra7umwBJleJMoPMYzB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