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西青|汪氏手工制笙 笙声不息

2019-10-24   头条天津

笙管笛箫是我国传统的民族管乐器,它们曾是皇家贵戚、古庙大寺雅乐妙音的主角,而笙更在这些乐器中占C位,频频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成语中。

但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叫“笙”的乐器只是“夜夜笙歌”中那个貌似熟悉却非常陌生的乐器了。

“我常常在博物馆里看到,有些孩子指着笙问父母这是什么,而父母也认不出这种有几千年历史的乐器。”

这是汪忠乐提到的令他十分痛心的事。

汪忠乐是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当城村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制笙匠人,他家制作的笙被称做“汪氏笙”,手艺已经流传百年。

宁缺毋滥大音希“笙”

汪忠乐幼年就跟着父亲学做笙,7、8年后就已熟练掌握制笙技艺。 1980年代,这个制笙世家的笙曾经供不应求。如今,买笙的人越来越少,但年过半百的汪忠乐老师依然在日复一日地手工制笙。“那时跟着父亲,每年能做100到200个,如今一年做几十个就已经不错了。”

不过,数量少并非是因为订单少,“有些培训班一次订购几十个,只要求快速交货,这样的活儿我是不接的。”

精益求精匠心打磨

汪氏笙在制作上,除要求制笙的人要会吹笙外,从选取原料到加工完成一般要经过绘图、裁剪、焊接铸造、钳工、木工、车工、喷漆、抛光等十几种工艺一百多道繁琐工序。在制作过程中,既要保证音色音质,又要精致美观。由于全部为手工作业,制作完成一把基础笙需要至少6天的时间。

汪老师解释制笙细节,“一把笙的音色好坏,簧片是关键,只有40年乃至百年的老铜才能有这样的音色。”

所谓老铜,是老式铜锣等打击乐器,明显可以看出上面有手工打造的痕迹,轻轻一弹,锣虽无声,但颤动已可入骨。这样的老铜器只能用小镪刀,慢慢切割出小胚子后精心打磨,最终成品应该是薄如发丝,韧如蒲苇,气息穿过时,音声清澈。这还没有完工!每个簧片还要经过一个月的“回形”,“簧片是最容易出废品的组件,一丝一毫马虎不得。”

薄如蝉翼的簧片,阴干三年的笙苗,锤打4000下的笙斗,用一周乃至一个月组合成器,音声便可以百年不变。

“笙斗打3000下行吗?形状是有了,但是和手的触感还不契合,只有接近4000下时,某一个瞬间,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成了’,那这个笙斗就接近完工了。”

每一次切割、每一个开孔、每一道划线、每一个零件的制作都是依靠汪家人独特的制作技艺,不是用机器微米毫厘计算的,是靠作者对音乐的精美感应,这是机器根本无法替代的。

“我做的笙,跑得比我远多了”

做一把笙至少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可谓既辛苦又不出活儿,可汪老师说,自己喜欢跟笙打交道。他手上的老茧和刀痕,正是这几十年制笙岁月的无声记录。

“虽然现在吹笙的人少了,但北京还有客户,他们经常带着我的笙去全国各地演出,前两年还去国外表演。”想到自己亲手做的笙漂洋过海,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这种古老的乐器,汪老师觉得自己的坚持很值得。

笙遇到汪老师,汪老师遇到了笙,便是惺惺相惜,高山流水一般的知音了。

文/刘晶

责编/采芹

图片/部分由传承人提供,部分源自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