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最佳?这部短剧凭什么8.1分?

2020-06-05   壹条电影

原标题:六月最佳?这部短剧凭什么8.1分?

作者 | 壹哥

引子

有段时间没跟各位聊新剧了。

往回翻了一下,上次还是《我是余欢水》。

其实不是没有热门剧,尤其最近这几天,又是新剧扎堆的一周。想了下,主要原因是:

能勾起我认认真真写剧评欲望的,实在是不多。

这里面我最看重的,有这么几个因素:

一是基础,题材新不新鲜,故事扎不扎实——这就足以排除掉一大半了…

二是拔高,主题深度,值不值得花时间思考一番,再拎出来和大家讨论讨论。

今儿燃起欲望聊的这部新剧,很难得的,以上两点,都做到了:

《十日游戏》

其实可以先说说我的整体观感:

几个要点,犯罪悬疑、12集短剧、演技压得住阵、以及,改编自东野圭吾原著。

这几个关键词放一起,大概会在你脑海里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印象,如果你还没看剧,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对我来说,最直观的好感,首先自然来自这个12集的体量。

可能大家最近开始慢慢习惯这种短剧形式,少了点开始的惊喜感,但必须承认:

12集,真的是最适合剧集的长度了。

3—6集的迷你剧太短,超过20集又难免注水拉低好感。要做精品,12集,不多不少,刚刚好。

豆瓣开分8.1,算是又给短剧,树了个典型。

对《十日游戏》,今天我主要打算从下面这三个方面来聊:

1、如何平衡“改编”和“东野圭吾”?

2、一部好的悬疑剧,应该长什么样子?

3、反转负责爽,爽完之后呢?

这是我想说的,应该也是你关心的。

改编的魄力和智慧

改编东野圭吾,起点够高,但其中的难度,自然也够大。

这本原著小说《绑架游戏》,放在东野作品序列中,不算出名,但换个角度,的确是个 天然的改编好选择。

首先,这个故事,并不复杂。

《十日游戏》基本复刻了小说的主线走向:

游戏创业者于海遭遇事业危机,投资人沈辉临时宣布撤资,高利贷主也频频追债。

既愤怒又想挽回的于海,前往沈辉家中沟通,偶遇离家出走的沈辉女儿路婕。 (为何不同姓?这是编剧埋的包袱,后面谈)

两人都对沈辉心怀不满,加上形势所迫,一拍即合,准备自导自演一出“绑匪掳走富商女儿勒索钱财”的绑架游戏…

主线清楚,一目了然,毫无拖泥带水。

更重要的是,这个主线故事的各种缝隙中,藏有广阔的改编空间,也考验着改编者的魄力与智慧。

魄力在于,顶着大神原著的光环,敢不敢去大刀阔斧地改?扎扎实实地做好本土化?

而智慧则是,能否真的将这魄力,有效地执行出来?

从目前的成片来看,《十月游戏》基本做到了。

在保留主线的同时,编剧对支线进行了丰富的扩充,加入了一些新人物与新矛盾。

小说中,主要是男女主、和女主父亲的三方角力,剧中加入了刑警查案这条新线,两个主要人物是吴队和苗佳。

这个改编,不止让故事从核心层面稳稳落地——毕竟国内的罪案剧,不能让犯罪分子唱独角戏,警察的存在感是必须考虑进去的。

同时,作为额外的加成,也让整部剧的观感产生了明显的提升。

这得益于创作团队选择了 双线并行的叙事技巧。

这个看似并不新鲜的手法,用对了地方, 化学反应是惊人的。

首先,一条线是犯案进行时,另一条线是查案进行时。两相对比之间,带出的不仅是时空叠加的奇妙感,技术角度上,还提高了短剧的叙事效率。

比如于海这边正被高利贷龙哥逼得喘不过气,那边吴队也顺藤摸瓜查到了龙哥,一调查,发现于海已经把钱还上了。

这个表层信息,背后还说明什么?

说明于海和路婕的“绑架游戏”,后来真的成功了!

其他的例子,诸如吴队探访于海家老房子,引出于海童年悲苦经历等等,对观众来说,带出更多信息量之外,也毫不拖慢叙事节奏。

同时,因为于海、路婕的“绑架游戏”,和吴队的查案时间只相隔了短短10天,且地点也常常出现重合,在影像处理上,就多了一些变化的空间。

第1集中,这个烧烤摊吃串的戏,两组人就在不同时空做了一次场景再现。

这不仅仅是影像上的妙笔,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吴队如何抽丝剥茧破解案件的一个直观展示。

多说一句的是,现在提到东野圭吾,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只会想到他的高产与畅销。

但这背后,其实是东野对推理小说本质内核的无限逼近。

落在《绑架游戏》这部小说中,这个技巧总结起来也简单,就两个字:

误导。

具体误导的手段,就是在各个人物上做文章。

而对改编者来说,文字的影像化,需要更多载体才能更好地实现。更丰富的人物和更复杂的故事线,显然也更有利于“误导”的实现。

而除了吴队这个警察线之外,对沈辉这条线,也做了扩充。加入了一段错综复杂的三兄弟情。

编剧这么操作的目的在哪,目前还没摸透。也是吸引我继续追下去的悬念之一。

编剧与观众的斗智

刚刚说了,《十日游戏》在推理层面的技巧,是误导。

熟悉推理作品的,肯定对这手法不陌生。

但个中的创作道理呢,大家也都明白:

把套路做扎实,远比一味求新更有效。

一部好的悬疑剧长什么样子?《十日游戏》算是给出了一个最新的答案。

最重要的一点:

好的悬疑剧,从来不怕提前给到观众解谜的提示或暗示。

这就像是编剧和观众之间的斗智游戏,那些正中下怀和出乎意料,都是双方的你来我往。而如果你看得仔细,就会发现很多编剧故意留下的“破绽”。

比如第1集,于海和路婕的相遇非常偶然,后来的关系进展也是飞速,戏剧性强到你不得不怀疑:

一个决心离家出走的女孩,怎么会忘记带身份证?

遇到于海后,路婕很快便卸下心防,甚至没聊几句,就主动提出要去于海家借住。

这种大大咧咧,即便是性格使然,也有些过于心大了。

而在路婕正式出场前,编剧先安排了她的尸体出场。

虽然没有露正面,但父亲沈辉在停尸间的认亲,就已经挑明了:

死者就是路婕。

这似乎是在告诉观众:

这场绑架游戏的结果非常悲惨,假装被绑架的那个女孩,最终不幸死去了。

但细想想,又似乎是在引导我们去想:

那个死者,真的是路婕吗?

抑或,那个离家出走的女孩,真的如她所说,是名叫路婕吗?

再结合前面提到的“破绽”,我们或许可以肯定,编剧在路婕这个人物上,是做了很多误导的。

但让我真正开始怀疑她,是后来,路婕不经意地建议两人去蓝山看看夜景、散散心。

而开头路婕尸体被发现的地点,正是蓝山。

其实如果你看过原著,就知道,这个故事远比表面上简单的“绑架游戏”复杂得多。

连续的反转,在阅读时就带来一波接一波的快感。

到影像化的《十日游戏》,多波反转,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走向。

但好的悬疑剧,不会把那些揭示谜底的细节藏着掖着不给观众看,而是大大方方地摆出来,欢迎每个观众仔细品读。

这意思,其实很明显了:

不怕暴露谜底,因为大家多数时候,都真的猜不中啊。

而好的悬疑剧,从来都是自信满满、胸有成竹的。

敢于小火慢炖、在前面做足铺垫。因为编剧知道,后面的反转,一定会让观众大呼过瘾。

不过,我还没提到那个最大的“破绽”。

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全剧最大的那个题眼:

依然是第1集一上来,于海向沈辉讲解自己正在开发的那款游戏,名字叫做, 《谎言之国》。

沈辉的解读,也像是在跟观众喊话:

“谎言和阴暗面越来越多,真实和阳光越来越少。”

刚看第1集这开场,因为一切才开始,我们并不会思考太多表象之外的意味。

但如今再翻回去咂摸滋味,编剧大概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了:

这里的人物,都是靠谎言傍身的。

谁在说谎,哪些是真,哪些又是假,你能看出来吗?

不过,可以说这个“破绽”和误导,始终是同步进行的。

放在《十日游戏》,其中的误导手段,可以说很容易就会让观众上钩。

一是通过叙事节奏的轻重缓急。

比如前几集用了不少篇幅,来表现路婕对死去生母的怀念,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循序渐进的,观众慢慢会接受她的离家出走、她不被父亲疼爱的可怜,乃至想到开头的死亡,更会多上几分同情。

第二点就“粗暴”多了——靠一众演员的精湛表演。

别怀疑,演员的表演在引导观众上,效果是最强的——因为,那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

下面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场景,朱亚文足够细腻的演出,立刻让观众代入进了那个情境——即于海对路婕动了情。

除了他,诸如耿乐、刘奕君这样的老演员,也都有着让人“一秒进入情境”的功底。

所以,在后续连番反转可以预见的前提下,我还有一个期待是:

编剧会在原著的基础上,又会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小高潮呢?

悬念背后呢?

对很多人来说,悬疑剧的最大亮点,就是反转。

反转带来的观剧快感,那种区别于视觉刺激的娱乐性,的确是会令人上瘾的。

但好的悬疑剧,总是要让我们在爽感之余,窥见生活与人性的某种真相。

这一直都是东野圭吾的强项,他那些畅销作品,无一不是在强大的推理之外,用同样强大的情感力量震撼了读者。

这次在《十日游戏》,亦是如此。

于海和路婕两位主角,显然都有着复杂且不堪回首的过去。

在闪回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于海的童年是怎样的。

父亲酗酒家暴,因为一次意外而从楼上跌落而死。但父亲的死并没有让于海的生活好过多少,因为受不了这种打击,母亲的精神状况也出了问题,这让于海从小到大,过着名存实亡的家庭生活。

第1集最后,沈辉也毫不留情地,点出了于海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性格缺陷:

孤独、傲慢、自我、自卑。

这些性格,或许让于海更有野心,更有欲望试图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同时,这也让他陷入到某种执念,直至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对路婕,因为前面提到的原因,她的身世仍需未来解答。

但第4集结尾,在蓝山看夜景的两人,分享了各自的心事。

于海说:我不能离开这儿。

路婕说:我必须离开这儿。

这样的反差背后,既让我们看到了两个苦灵魂的惺惺相惜,却也提前预示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与分歧,必将让这对正在慢慢靠近彼此的男女,有一个并不阳光的收场。

这才是最令人唏嘘的吧。

为什么那些试图用力生活的人,总是会被生活狠狠打翻在地。

太多无力,夹杂在那些温情乃至含情脉脉之中,最终在无力抵抗下,只剩一声叹息。

当然,下周剩下的6集,编剧会做怎样的反转,以及最终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还要看过后才知道。

同时,也可以看到,除了两位主角,在沈辉和吴队这两个人物身上,编剧也设置了历史前情。

沈辉的三兄弟,吴队的卧底生涯,会对后续的故事走向带来哪些影响,又会在悬念背后,带来怎样的人性拷问与思考,也是我非常期待的。

或许,可以这么说:

当反转和爽感是在预期之内,这些人性真相,才是这个新剧必追不可最大的那个原因吧。

结语

其实想说的,都说完了。

感兴趣的,直接去追剧就是了。

放几个我看剧时随手截下来的 待解疑点吧:

第一天和路婕回家,于海写短信,说自己在沈老板家门口偶遇了他女儿,随后想了想,又删除没有发送。

这个手机另一端的人,是谁呢?

吴队在于海公司搜查,拿起了桌上的一本《迷路的新娘》——这是一本有名的日本推理小说。

这是单纯体现于海是个推理迷(桌上还有好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还是另有含义?

吴队在于海办公桌上找到的证据,鉴定科最终将素描本上的文字还原了出来 (下图)

这些字母和数字,又是什么意思?

最后,姑且就请大家——甭管正在看的,还是没来及看的——都来猜猜这个故事的走向吧。

这游戏的魅力在于:

无论猜中还是猜错,都不影响最后的爽感。

毕竟,被“骗到”的乐趣,其实只会更多。

movielove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