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有一种感觉是动人的生活味儿,这种感觉并不随技术走。它是随时触发的人的情感,人的生活感受,它的内蕴是对生活的爱与激情。触动视觉并打动心扉,这就是我要坚持的方向。
——桑建国
桑建国
1957年6月生于上海市,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并留校任教,1993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人物画进修班进修一年,2006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2010年因连续三年被江苏省国画院评为优秀画家,荣立江苏省三等功。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文化部中国现代工笔画院院务委员、人物画创作中心主任。
获奖:
1987年《晚风》获“第二届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优秀奖、安徽省一等奖;
2004年《相伴》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2004年《花季》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安徽省金奖,中国美术 馆收藏;
2005年《伴娘》获“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银 奖;
2005年《健身时代》获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优秀奖;
2005年《我们到哪里去》获“首届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
2006年《少妇》获全国第六届工笔画大展金奖,获2005-200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二等奖;
2006年《晚风》获全国中国画提名展唯一优秀奖项;
2006年《1978·凤阳大包干》入选文化部100幅重大历史题材工程;
2007年《健身时代》获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金奖
2007年《1978·凤阳农村大包干》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作品奖;
2007年《一样的春光》入选07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获群众投票最喜爱的十幅作品第五名;
2007年《风行》获江苏省07中国画人物画展金奖;
2007年《佛塔》获江苏省万里写生展金奖;
2008年《起飞-中国未来航空母舰畅想》获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作品奖;
2009年《家》获2009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
2011年《百年回望》获2011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金奖。
桑建国的作品创作题材主要以现代城市女青年为主,创作手法以工笔为主,小写意为辅,人物形象刻画写实细腻,准确生动,青春靓丽,生活气息浓厚,画面意境高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种大展中获奖,深受专家和读者的好评,具有一定影响力。
|力争完美,把绘画当成一种精神产品
从一个酷爱绘画的小小少年,到一个专事绘画的专业画家,桑建国始终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一名职业画家。在一般人印象里,体制内的画院画家是颇如人意的一个职业,既有稳定的工资收入,也有大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想画就画,不想画也可以闲度光阴。
他却是个“工作狂”,他把敬业看得很重要,敬业在他意识里就是要保持一种工作状态,要达到一定的工作量,不能自己随便向自己请假、更不能偷工减料。他常常天亮起来画画,画到晚上十点多种才去休息。为了集中精力创作,他会闭门谢客,连续工作几个月。他认为画家要有一个端正的工作态度,绘画是一种精神产品,无论如何要把它做好,唯有经过反复的构思与修改以更为完美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既不能糊弄观众也不能糊弄自己!
他感觉“画画真的很快乐,二十多岁时冬天在风雪大别山单龙寺中学里画刊头,洗笔的脸盆里结了薄冰,脚上穿的元宝胶鞋也冻在地上了。但是能够画画,心中的爽与酒鬼喝到好酒一样过瘾。昨天我在透风的阳台上就着光线改画,头上戴着棉帽子,听着音乐,不觉得冷,而快乐与满足充满了心田”。
|教学既要传承也要创新
我们所处的时代,每天都有新鲜的事物产生。因此,要认真观察、感受和记录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对新事物保持敏感,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捕捉不平凡的美。
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捕捉到描绘对象运动时的生动瞬间,许多细节的表现也不可能从速写中抓取到。因此,照相机成为了创作的得力助手。随时带着相机,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有所发现就拍摄记录,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绘画创作之中,但也强调利用照片不是照抄照片。
他鼓励学生手绘草图,要求每一幅作品都必须有手绘的变体画与色彩小稿。手绘的自由性与写意感是照片和电脑不可能替代的。鼓励学生能将主观的创意与生活的素材相融合,鼓励表现形式的多样性,鼓励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包容不同的艺术思想,支持独创和积极的探索,坚持与时代同行。
桑建国作品欣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