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发
文/张辉
人往高处走,水往底处流。不假,回想起如梦一般。一九八一年,我参军入伍,当时,家里还居住在坡崖,天顶窑和四个窑洞里。当兵后,书信中知道家里向塬上搬迁,服役几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大哥已搬迁在了塬上,盖了三间厦房和一间偏厦厨房。我去了大哥家,可爱的小侄,坐在木车车内,两眼炯炯有神的望着我,我逗他玩。大哥说:回来了也好,现在政策好,只要人勤快,好好干,也搬上来。可那时处于改革初期,多数年青人搬迁,白手起家很困难,遇有好亲戚还能倒借些,否则,只有借贷。回想那年那月,不知是咋拼凑搬迁上来的。我记得,搬的早的都是土墙土坯木椽小瓦房,院墙都是用木椽木板夹着,一椽一椽换着打上去的。我们兄弟三人,大哥搬迁后,老屋剩余母亲我和小弟三人。村里限时复垦,为了早日搬迁,我和弟弟商量,拆掉老屋院里的二间顺椽房,开始向塬上转移备料。在塬上新庄基打胡基,按老人计算,打了二间房的胡基。在大哥的带领下,兄弟三人联手,砌墙盖起了二间厦房和厨房,搬迁上来了。弟弟也到了订婚年龄,媒人给说了媳妇,母亲住在了大哥家,我买了高压线旁的两间空房,弟弟结婚安置在了新院新房。随着搬迁,兄弟三人也就这样分户了。
包产到户后,由分地到户到外出务工,由种麦玉米到栽植果树,政策越来越好。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农民收入的路子越来越宽。特别是种好地后,进城打工,收入大幅增长。我记得,小时听说谁去西安了,全队人都感到惊讶!改革的深化,变了,全变了。先是男的外出打工,而现在,只要有劳动力,男女都进城了。收入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农村,土坯房已翻建成砖混平房和小洋楼。迅速的发展,也给不息奋斗的人们带来了新的起点,先是早富的向城市定居,八九零后由于在城市工作,有条件的在城市买房结婚,影响到了订婚要房要车,首付、按结已成时尚。农村盖好的房屋多数闲置,年青人已成为家里的过客,正式工作的节日回家几天,临时工的收种回来几天,来去匆匆,两居互扯,城市乡村,两不耽误。
在这发展的潮流中,侄子毕业后,分配到了广东一家厂子,工资也高,干了几年,攒了些钱,结了婚。在西安联系了工作,小俩口西安发展,买了房、车,两室变三室,如梦一般。大哥是个勤快人,六十多了还在给人家看厂子,为家庭添加收入。他说:城里不养懒人,消费高于农村,物业费、水电费、车位费多于农村,城市生存,也需加压奋进。一次和小侄子的谈话,他也很自信,车有了,也想在城里买房,他是一家压缩板厂的生产负责人,工资还可以,我鼓励他好好努力。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后辈积极向上的志向胜于我们。那年那月的家教,他们已听不进去了。走进了社会,顺应了新时代的潮流,愿他们一帆风顺,顺势而发。回忆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如梦幻一般。包含着酸、甜、苦、辣,印证着穷则思变、比学赶超、先苦后甜,奋斗收获的道理。
2019.10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