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学生来说,同时参加多种体育、戏剧、音乐、美术项目,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俱乐部是非常普遍的事情。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在提到英国私校的体育和戏剧的时候也说到,参加这些活动的学生中很多人将来不会从事相关的工作。但,这不妨碍他们热情洋溢地投入到里面去。
对中国家长来说,广而不精可能是个贬义词,做事情怎么可以不钻研?于是所有的业余爱好都应该当成专业项目一样来勤学苦练,务必以考级和参加比赛获奖为目标,否则就好像浪费了时间。但是,一旦把所有的兴趣都限定了非常高的标准和目标之后,它本身的意义就变了,兴趣可能就变成了负担。
英国的精英教育鼓励孩子在最初的阶段去广泛地接触各种各样的事情,但不要求他们钻研技术、勤学苦练,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在我看来,这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第一、不同的活动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不同的作用,无论是锻炼体魄、激发思维、培养素质还是塑造人格,从事这些活动时,即便只是浅尝和玩儿票,也能让他们从不同方面去受益;
第二、鼓励孩子在小的时候广泛地去尝试不同的事物,而不用求精求深去限制他们,能够让他们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所长,反而在后期能够投入到一些特定领域进行自主的精深发展,而不需要外界过多的督促和鞭策。
对知识的态度也是一样。英国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接触到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比如数学,除了数数,算数以外,他们可能从三、四岁开始就接触到了分数、立体几何甚至是统计学。这是拔苗助长吗?不是,因为他们只是接触最基础的概念和知识,老师没有要求他们立马能解出难题。对于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可能比他们在某一个点钻下去,再接着钻下一个点更符合学习知识的规律。
当然,我必须承认这个特点是一个双刃剑。一开始的广而不精,可能会导致小时候基本功不扎实,大了又偏科这样的问题。学校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眼睛里不能揉沙子的家长就会很累了,因为要把孩子所有涉足的领域都练成全能才罢休,家长得掉层皮。所以我总是建议要求比较高的家长谨慎选择让孩子很小就来英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