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激情与务实精神

2019-10-09     东音社


1984年9月3日至10日,一批来自全国的中青年,在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举行一次会议,成了中国改革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莫干山会议。今年迎来改革40周年,回顾这次会议,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一、价格双轨制的由来

莫干山会议是顺应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需要,所提出的价格双轨制,为突破计划经济的枷锁,建立商品经济奠定了基础。

今天40岁以下的人都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计划经济。

每年由国家计委制订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然后层层下达到农村的生产队,生产什么、产量多少,农民除了交公粮以外,按国家规定价格和数量交售粮食,称为统购统销。企业按下达的计划生产什么、产量多少,产品给谁,原料谁供,都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调拨。

通过指令计划、物资调拨、规定价格,组织和控制经济运行。从中央到省、市、县设立一系列部门,除了计委、经委、财政以外,还有冶金、煤炭、机械、电子、纺织、轻工、物资、价格……单机械行业就有一机部到七机部。

计划经济的特点就是可以举全国之力办大事、保重点,为中国奠定了工业基础,尤其是军事工业的“两弹一氢”。计划经济的缺点是宏观经济比例失调,微观产供销脱节,分配大锅饭,好坏一个样,结果是效率低下,国弱民穷。

邓小平说: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差20年。所以,他提出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第一的方针。由此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

改革确定引入市场机制,认识上有反复。

1979年《改革总体设想》说:“实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1980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的提法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商品经济。”

198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改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

1983年《关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的提法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5年《关于体制改革总体规划研究的汇报提纲》确定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莫干山会议》


1987年党十三大报告确定为“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这些提法变化的背后反映了一个实质问题,由国家为主组织经济活动的体制要不要改?简单来说,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国家管,还是企业管?这关系多少部门的生死存亡以及权力分配啊!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中国最终确定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就是利字当头,有利就干,无利不干,价格问题就越来越突出了。比如玻璃,按面积计算价格,那就大量生产薄玻璃;按重量计算价格,就大量生产厚玻璃。由于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价格太低,加工工业品价格太高,结果基础工业越来越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国务院开了很多次会议,讨论价格改革问题。小调解决不了问题,大调经济承受不了。一包火柴涨1分钱,关系国计民生,国务院开了几次会。

1984年3月,由一些年轻人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等单位的名义筹备发起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讨论会,代表人选按论文水平确定,从1300篇论文中确定会议代表124人。会议筹备工作由张钢等人负责。张钢找王岐山商量,王岐山说:“徐景安了解情况,找他参加。”张钢找到我,我觉得,这是好事啊,我就参与了。

当时我是国家体改委宏观规划处处长。临开会了,国家体改委的领导不同意我去。这个会不是国家有关部门召集的,参加有风险。当时,温元凯组织召开了所谓改革者大会,受到中央批评,参加这个会就是改革者,不参加这个会就不是改革者?领导们是出于好心,让我别参加这个会。可我担任了会议的策划工作,我怎么能半路撂挑子呢?我冒着被撤职的危险去参加会。

会议讨论分为7个专题,其中的宏观组,我改为了价格组。会议期间,我一直在这个组。田源是价格中心出来的,主张“调”;张维迎是按论文选来的,则主张“放”。他举了一个例子:温度计中的水银柱,气温高了,水银上去了;气温低了,水银就下来。价格就是要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自动地升降。他讲的是市场经济的ABC,在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我们过去都是“调”的概念,没有“放”的概念。但价格能全放开吗?华生是研究生院的,他提出“先改后调,改中有调”的思路。当时,吵得热火朝天。

我为会议撰写了主报告《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考虑到由国家计划供应和统一分配的能源、原材料比重太大,煤炭占50%、钢材占70%,建议采取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方针,先将供求基本平衡的机械、轻工、纺织的价格放开,所需的原料也由计划价改为市场价。

随着一个个行业的放开,统配煤、钢材的比重就会缩小,这时较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就不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很大冲击。一个个行业的放开,就会出现统配内的计划价与自销的市场价,应配套建立物资市场。

这份报告写出来后,我兴奋不已,在杭州西湖边散步时对张钢他们说:“金苹果已长出来了!”果然,报告送上去,9月20日张劲夫就批示:“中青年经济工作者讨论会上,提出的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极有参考价值。”

10月10日国务院领导批示:“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很开脑筋。总题目是如何使放、调结合,灵活运用;因势利导,既避免了大的振动,又可解决问题。”这就是我国价格改革实行双轨制的由来。

一种物资两种价格,市场价高于计划价,分配比例逐步缩小,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从稳定存量,改变增量到缩小存量,扩大增量。从供求平衡的行业放起,将价格改革的大系统,化为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小系统,避免了大风险。更具有深刻意义的是,不仅纠正了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而且打破了僵硬的价格管理制度,还带动了计划、物资体制的改革。这是对计划经济制度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我国商品经济制度的基础。

至1986年底,国家计委下达的工业指令性计划产品从120种减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从256种减到26种。实行浮动价和市场价的比重,农副产品占65%,工业消费品占55%,生产资料占40%。

后来我国的经济改革就是走双轨制道路,成为中国的渐进改革模式。所有改革几乎都从试点起步,再一步步推广。在内地不开放的情况下,试办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等。

二、双轨制的功与过

双轨制的好处是明显的,当时需要从计划、物资、价格连环的计划体制中打开缺口,而又不引起经济生活大的震荡。双轨制也一定会带来问题,这就是新旧体制的矛盾、摩擦、漏洞,腐败也由此而生。价格双轨制催生了中国第一批暴富者。官商结合、倒卖物资,不断将计划内倒到计划外。两极分化、贫富扩大、权力腐败也就从这里开始。

当时主张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人,对双轨制深恶痛绝,认为一种物资两种价格,这在理论上说得通吗?既不是计划理论,又不符市场理论,批得狗屁不如。但中国改革就是这么在计划与市场的夹缝中走过来的。理论家往往追求理论的彻底,但实际生活需要妥协,改革要面对现实。

中国改革的成功归于双轨制渐进改革模式。这避免了社会大的振荡,也是应付政治保守派、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成功的原因往往就是问题的根源。今天,我们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政治改革不动、经济改革先行是双轨制,保障了政治稳定,为经济改革创造条件,但是权力失去制衡,腐败也就泛滥猖獗。

——鼓励创造财富,忽视财富分配是双轨制,改革之初的政策重点是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效率优先,由此也就带来分配的严重不公、贫富差距急剧拉大。

——重视资本的权利,忽视劳动的权利是双轨制,以利于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加GDP,由此造成劳动的正当权益得不到维护,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内需的萎缩。

——城乡分割,经济、教育、文化、医疗资源向城市倾斜的政策始终不变是双轨制,加快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就使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一直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待遇。

——城市户籍与非户籍是双轨制,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向户籍人口倾斜,尤其是属于生存保障的低保、失业、残疾救助将非户籍排除在外。

——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实行五轨制,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养老金差距很大。

——经济领域承认个人利益,鼓励为人民币服务,思想领域则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号召为人民服务也是双轨制,造成说与做、思与行的脱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实行改革开放是最大的双轨制,这是当年邓小平保持平衡的政治智慧,但今天成为冲突的焦点。

认真观察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教育、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以及相互关系,都是并存着新旧两套规则、两种制度,这是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期的基本特征。

双轨制可以使我们成功,也可以使我们失败。如果听任双轨制带来的腐化和不公,继续用旧制度、老办法来解决新矛盾,就可能爆发社会冲突,使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加快向新制度转型的步伐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改革是一批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启动的,莫干山会议的参加者大都是没有职位的年轻人,不为名、不为利,带着对国家的未来和前途的关心和责任,聚到一起,讨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

一个有趣的悖论,中国走向利字当头的市场经济,是一批不考虑个人利益的理想主义者推动的。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袁庚就是充满革命理想的共产党人。

莫干山会议提出的价格双轨制,又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务实精神,为中国探索了渐进的改革模式,避免了休克疗法的振荡。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政治第一向发展第一的伟大历史转折。

所有伟大的历史转折,都是由有识之士创新提出,执政当局采纳推广,人民大众接受实行。这既需要充满理想和激情,又需要务实的路径和方法,才能突破旧理念,打破旧格局,进入新时代。


《1984莫干山会议》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FXqgwW0BMH2_cNUgnV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