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朵、丁当、钟丽缇:被淘汰的“无价之姐”

2020-07-13   壹条电影

原标题:阿朵、丁当、钟丽缇:被淘汰的“无价之姐”

作者 | 壹哥

引子

上周五,《乘风破浪的姐姐》 (以下简称《浪姐》)第二次公演结束,到今天中午的加更,才正式放出那个早已不是秘密的答案:

四位姐姐被淘汰:

阿朵、丁当、钟丽缇、沈梦辰。

三个年长的姐姐看起来早有心理准备,风轻云淡地笑着离开,年纪最小的沈梦辰显然还有很多不舍。

背后,是阅历、经历的差别。

阿朵对袁咏琳的那番话说得真好:

我曾经体会过、感受过,现在你要去经历、去感受。

而沈梦辰也说,自己难过,是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自然不容易坦然接受。

其实之前路透时就有人腹黑过,很多姐姐,注定是来做 炮灰的:

阿朵做民族音乐、丁当大唱将,台风和曲风,相比女团更适合solo;有宁静、伊能静两个静姐,钟丽缇自然就变得多余;沈梦辰也是同理,她和吴昕的加入,本就有主持人调节气氛的功能,任务完成后自然可以离开。

但这分析,看第二次公演前我可能会买账,看过之后,我是不认的。

阿朵只能solo,不适合女团?

阿朵、钟丽缇组倒数第二?丁当组倒数第一?

沈梦辰只能场下逗乐?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为什么?

有资深吃瓜群众觉得,节目一切走向,都在芒果台的把控之中,尤其是每轮淘汰谁这种大事件,如何最大化地 制造话题、炒高热度,背后都有技巧。

坚持这理论的,背后逻辑似乎也站得住脚:

和别的女团选秀不同,《浪姐》的过程,重要性远远大过最后的成团结果。

但在我这,如果事事都归因于所谓“阴谋论”,一来无凭无据纯靠臆想,二来,也实在没什么乐趣。

聊几句我的想法吧。

阿朵、钟丽缇和丁当两个组排倒数,和出场顺序不无关系。

出场顺序,阿朵、钟丽缇组第三,丁当组第四,看起来还不错,但首先,开场张雨绮组《管他什么音乐》很嗨很炸,观众便没有吝啬手中的选票 (说实话400多票有点虚高了)

接着,孟佳组《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又是另一种炸。

唱到内心深处让人哭的那种炸。

而从四百多票降到三百多票,也能看出来,观众开始冷静了。

于是,后面出场的阿朵、钟丽缇组和丁当组,从“讨好观众”的难度上,肯定是吃亏的。

而从内容类型上, 《相爱后动物感伤》和《仰世而来》两首歌,在大众投票的舞台上,显然也是吃亏的——既不是直观的“嗨炸”,也不是走心的“哭炸”。

况且,《仰世而来》还是那种最没观众缘的无舞蹈慢歌。

关于原因,不想多聊了。你有什么看法,可以留言告诉我。

想好好聊聊的,是阿朵、丁当、钟丽缇。

生不逢时

阿朵,少数民族歌手,40岁;

丁当,台湾出道的大陆歌手,38岁;

钟丽缇,出生在加拿大走红于香港的华裔演员,50岁。

如果要给她们三人找一个共同点,四个字:

生不逢时。

很多时候,能否在一开始生逢其时,往往已经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年纪最大的钟丽缇,93年在香港参选国际华裔小姐出道,最终拿到冠军和俊朗造型奖。

很多人后来对《人鱼传说》或周星驰电影中的钟丽缇念念不忘,不过那都是94年的事了。

93年刚出道,她很快作为配角参演了两部新片,《将计就计》和《白发魔女2》。

前者是喜剧时装戏,主演刘德华、梁家辉,后者古装奇幻,林青霞主演张国荣客串。

作为流水线港片,两部影片反响平平,不过钟丽缇不同的扮相,一个妩媚一个俊俏,算是个惊艳的亮相。

当然我们都知道,下一年,她就要迎来自己的爆发年。

1994年,那也是我们都熟悉的港片巅峰大年。

但其实回过头看,那一年, 恰恰也是港片盛极必衰的转折点。

最巅峰的92年,港片本土票房高达12.4亿港币,95年这个数字已经只有7.8亿,96年跌到6.6亿——仅仅4年,狂跌一半。

而真正断崖式下跌的,是96年的港片海外票房,从前一年的11.6亿,直接跌到4.4亿。

台湾市场和其他东南亚市场的沦陷,好莱坞大片的夹攻,加上香港电影底子脆弱的工业基础,从这之后,港片一路式微到今天。

可以说,大时代下,这就是20几岁的钟丽缇所面对的人生现状:

93年出道,94年爆红,95年立刻陷入低谷…

此后95到2000,钟丽缇25岁到30岁这段重要上升期,到现在还能被记起的作品,大概也只有96年、和吴京主演的《功夫小子闯情关》了(这么一说,当年22岁刚出道的吴京,其实也算生不逢时了)。

当我们如今提到林青霞、梅艳芳、张曼玉、王祖贤、钟楚红、李嘉欣、张敏、关之琳这些港片女神的名字时,她们背后,是80到94年、一段长达15年的香港电影黄金时代。

钟丽缇幸运地赶上了这段黄金时代,可惜的是,她只赶上了这段黄金时代的尾巴。

刚刚沾到些许荣光,就迅速被时代的大浪浇灭了。

至于紧接着,21世纪初的“再脱成名”,的确,那扭转了钟丽缇此前的颓势。

但彼时,大陆市场即将腾飞,港星北上渐成大势,所谓“三级片”的时代早已过去,且对她在大陆拍电影,也并没起到实质帮助。

可以说,作为演员的钟丽缇,在33岁出演过《天龙八部》的小角色马夫人之后,就基本上“社会性死亡”了。

对一个演员,这自然是令人唏嘘遗憾的。

再说80后的阿朵和丁当。

她们俩年纪相近,且同为歌手,但从出道,就走的是不同的发展之路。

湖南妹子阿朵,当过文艺兵,拿过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的优秀奖。

对于不熟悉的年轻人,可以这么总结:

阿朵是21世纪初,大陆少见的唱跳俱佳的女歌手。

后来她遇到音乐上的贵人高晓松,2004年,高担任制作人的阿朵个人首张专辑《盛开》正式发行。

阿朵,就此盛开。

也是04年,比阿朵小两岁的丁当,在酒吧驻唱被五月天的经纪人看中,签入滚石唱片。

不过阴差阳错的人事变动,直到2007年,丁当才发布首张专辑《离家出走》正式出道。

这张专辑背后的制作人阵容同样豪华——五月天的阿信和李泉。

十首歌的词曲作者名单,也能看到五月天、张震岳、小虫、姚若龙等大咖名字。

一个火辣唱跳,一个温柔抒情。

一个在大陆做北漂,一个在台湾做台漂。

但阿朵和丁当相似的是,她们同样都没能得到多少时代的音乐红利。

80、90年代是华语音乐的黄金时代,略过不提。

2000到2004年这5年,应该说,承载了多少85后和90后无比美妙的音乐回忆。

网易云音乐上,有一个收获了六位数点赞的评论做过简单总结:

而从04年之后,华语音乐的整体滑坡之势,就越来越明显了。

这里面当然有主流歌手创作能力下滑的原因,但更深层的影响,来自外部:

一是03年开始,网络歌曲开始走红,以《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为代表;

二是音乐市场繁荣后,盗版开始肆虐,这对华语音乐尤其是内地音乐的冲击,是非常致命的。

拍着胸脯说,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谁没买过几盘盗版卡带?

所以基本上,从05年之后,内地音乐就进入到一个鸟兽散的蛰伏期,连带着港台音乐也陷入低谷。

而04年和07年出道的阿朵和丁当,恰好一头撞上这个低谷期。

她们三位作为过来人,或许对时代大势这些已经不太在意,但我们这些看客如今回想:

如果她们,都可以早出生5年,那么凭阿朵、丁当、钟丽缇的实力和魅力,是否会有一个更辉煌的明星生涯?

毕竟,在所谓大势所趋面前,个人的存在感,实在微弱到不值一提。

巅峰

某种程度上,生不逢时,也从反面印证了她们的实力,和运气。

相比那些30出头的姐姐,满心希望、却又焦虑地期盼着自己的生涯巅峰…

至少,阿朵、丁当和钟丽缇,多少是有过巅峰体验的。

就像李斯丹妮在节目上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开一次个人演唱会。

相比起来,2010年,出道3年的丁当就已经在台北办了个人第一个售票的演唱会。

第二年,演唱会再办,地点改到了华语音乐圣地般的 台北小巨蛋。

虽然年纪只相差不到10岁,但90后的歌手开个人演唱会的难度,的确是比前辈们难了太多。

除了演唱会,在现在多年不见得能发一张完整专辑的年代,丁当这样出道之后基本一年一张节奏的,也基本上是一线歌手才有的待遇。

公司的全家福合影,站在丁当身边的,也是五月天和刘若英。

阿朵的巅峰,要比丁当早上几年。

05到08年,阿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内地罕见的多栖巨星胚子。

05年2月,她上春晚,唱《再见,卡门》;

07年,她在《我型我秀》等综艺中做评委,同年,阿朵上封面的《男人装》3天狂卖50万本,至今还是没被打破的纪录。

到08年发行第二张个人专辑《宝藏》,阿朵在歌手、综艺、影视各个领域全面开花。

她台风奔放,唱跳俱佳,这种 “反东方女性”的魅力在《男人装》的硬照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如今或许这种气质已不算多么新鲜,但放在十几年前,阿朵的确是 流行文化的先行者。

至于钟丽缇,她的巅峰最久远,但同时也最为人熟知。

1994年,钟丽缇有7部新片公映。其中《破坏之王》《九品芝麻官》《中南海保镖》《人鱼传说》4部,可谓是一代港片观众的经典回忆。

大家不太熟悉的,阵容放在如今,也都是天后级别。

如《恋爱的天空》这样的非典型王晶喜剧,单是看看这几张盛世美颜,感叹几句 “那是多么美好的时代”,也已然足够满足了。

下一个巅峰,已经和港片无关。

21世纪伊始,钟丽缇分别主演了01年《晚娘》,02年《色戒》。

这两部情色电影都是国际制作,脱离了港片的流水线生产,绝非单纯卖弄风月的廉价电影。

西方长大的钟丽缇,并不介意裸露,但要看是不是严肃类型的电影。她还说:

“假如可以因此得奖,观众还会记得你是什么三级片女星吗?”

这话现在细品, 带着演员的骄傲与勇气。

如果当年真的能拿到一到两个国际影后,钟丽缇的演员之路,或许不会在后来的18年中渐渐变得可有可无。

标签

进入到这个注意力转瞬即逝的标签时代,明星身上的标签可能是最多的,也是最醒目的。

这里面也分, 被动贴的,叫标签,主动贴的,叫人设。

在《浪姐》这个标签与人设横飞的世界里,被动主动,与年龄无关,当一举一动被真人秀的镜头和剪辑合力捕捉,一切全是个性使然。

现在看,阿朵、丁当、钟丽缇,被动的标签多,主动的人设少。

阿朵和钟丽缇,过去最大的标签都是 性感

但《浪姐》中的两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面。

闲聊天跟大家social的阿朵,随口把《大碗宽面》说成《大碗茶》,像个并没那么跟上潮流、但也想和其他人打成一片的前辈。

但她的确是个有分寸、懂人情、不时还会闪出人生智慧的优质前辈。

同队的袁咏琳34岁,会下意识地向阿朵倾诉,说着自己习惯了 不被看到,担心会因为辨识度不高而被淘汰。

阿朵像个大姐姐那样安慰她,但只顾哭诉的妹妹,或许压根就没想过,姐姐又何尝没有“不被看到”的忧伤呢。

坐在比自己又大了10岁的宁静姐姐面前,阿朵忍在心里的委屈,才一股脑爆发出来。

但更多时候,阿朵展现出的标签是成熟,是通透,是看淡自己、顾及他人。

第二次公演,袁咏琳主动做队长,看她那组没人选,阿朵立刻站起来力挺。

当蓝盈莹因为选了吴昕没选白冰,让白冰意识到自己在这个“竞技”的节目里有多感情用事。

同是感情用事,阿朵的选择,背后显然就多了几分睿智。

又是袁咏琳,车上忽然胆怯说起想让出队长,换一般人大概会说,你可以的,你没问题的,我们相信你之类的片儿汤话。

但阿朵很严肃地对袁咏琳说:

你不要想了,这是你的功课,是老天爷放在你面前的功课,你早晚要碰到这样的功课。

没点风浪后的 自省,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就像阿朵经纪人上周五发微博说的,阿朵太为别人着想了。

“直到现在,她都坚持以为只要专业好,观众就会选你”。

所以在周五已经有大量为她拉票的声音出现之时,她却啥事儿没有似的,第二天为同组的袁咏琳卖力拉票…

在狼性企业文化逐渐占据主流的现在,阿朵这样的所谓高风亮节,很多人或许已经不太认可了。

但我觉得,这不是做作也不是虚伪。

在顶峰选择离开的阿朵,早已不再是15年前那个在春晚风风火火唱跳《再见,卡门》的性感阿朵了。

离开娱乐圈5年后再回来,她变得自信了。

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 真·自信

或者说,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了。

17年复出的阿朵,选择做这个时代的民族音乐,复出的新专辑,取名为 《死里复活》

所以,对《浪姐》这个节目,阿朵可能是其中心态最放松的。

她不介意露出脖间的颈纹,没被淘汰就兢兢业业地做,淘汰了?那就回去做我的音乐。

相比起来,50岁的钟丽缇,似乎看不出多少岁月的痕迹。

这不光是指外表,她说,心理年龄一直觉得自己还是22岁,举手投足间,也的确是个单纯可爱的 小女孩模样

和阿朵、袁咏琳合唱完,莫名地就哭了起来。

妹妹们赶紧追问,一打听原因是,唱得太好听了。

但她这个“小女孩”,姿态上,又是谦卑甚至 卑微的。

第一次公演前,小组坐在一起,被问谁是团队那个短板,心高的姐姐们没人接话,钟丽缇第一个说,觉得自己是。

公演结束下台,她又第一个反省,说自己刚才转早了,失误了。

生活中,钟丽缇是个典型的 “恋爱脑”,三婚之后,老公和孩子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 (最近传出打算拼四胎)

和阿朵那样依旧单身的“大女人”比起来,各有各的烦恼,也各有各的幸福。

而且,虽然舞台上一直未有大爆,但钟丽缇50岁依然在娱乐圈乘风破浪,显然也绝非只靠性感和性格。

语言能力、服装设计,这些都只在节目中一闪即过。

但也证明了, 她不是大众印象中那个简单的“小女人”。

和阿朵、钟丽缇比起来,丁当更像是那个面目模糊的中间值。

她生活中一直单身,但也能看出来渴望爱情。

就像她们三位,在《浪姐》中都很难主动成为某个焦点,但比起来,丁当的眼中还是透出些许羡慕与渴望。

连着两次做队长,她业务能力没问题,但显然沟通能力上,还欠点火候和智慧。

之前那次让整个《艾瑞巴迪》组现眼的队长事件不提,在许飞第一次公演被淘汰后,她试图说点什么,但说出口的话却完全安慰不到别人。

甚至反过来还需要许飞来安慰她。

“歌红人不红”,一直是丁当的标签。

很多时候,能看到她在安心做自己、和试图迎合并让自己红起来之间的拧巴。

这种拧巴背后, 其实没有多少心机和心计。

更多的,是拧巴之后的 笨拙

比如二次公演,她的妆和造型,这方面我不是专业不懂具体如何评价,但看上去怪怪的,又很显老。

再比如表演结束后的拉票,她又唱了两嗓子《我是一只小小鸟》飙高音…

不是飙高音不好,而是纯飙高音,这个时代的大众已经不认了——对此,丁当看起来是毫无感知的。

既想迎合,又不愿放弃做自己。

就像是内心激烈的天人交战,明明是更想做自己的心声战胜了迎合,却发现没有半点愉悦。

这笨拙,让她在一众乘风破浪、与时俱进的姐姐中,透着过时的落寞。

但这笨拙,却也让她看起来如此真实。

不管结果怎样,她还是选择了 做自己

姐姐

事实上,相比那些30出头的姐姐们,我想阿朵、丁当与钟丽缇们,显然更认清这一点:

做明星,有没有那个实力很重要,但有没有那个时运,有没有那个命,或许更重要。

说白了,性格、人生际遇也好,换成现在流行的人设也罢,明星本就是“富贵险中求”的职业,能做到“星中之星”的,实在少之又少。

如李宇春这样,总能将个人努力和时代情绪,扣得严丝合缝的“好命”,是决然计划不来,也羡慕不得的。

什么叫“好命”?

她作词兼任创意总监的主题曲《无价之姐》,作为一首土土又魔性的“广场舞金曲”,在这个时代刷屏走红不意外,但从头到尾,硬是没有拉低半分李宇春的高逼格人设。

这大概,就是“好命”吧。

前面说阿朵、丁当和钟丽缇生不逢时,但和她们比起来,那些更年轻的妹妹们:

李斯丹妮的最大愿望是开个人演唱会;

张含韵出道十几年,仍未能成功撕掉“酸酸甜甜”的标签;

吴昕、沈梦辰希望在综艺主持人之外有所突破,困难不小;

孟佳、王霏霏老老实实在韩国做满10年女团,回国依然要从头开始;

白冰离婚后打起精神回归,也等同于一次重新开始;

黄龄比起丁当,“歌红人不红”的程度尤甚;

袁咏琳、朱婧汐、许飞更是在为“低认知度”挣扎。

……

姐姐们,各有各的难。

都不容易。

就像今天中午,淘汰名单公布后,阿朵、丁当和钟丽缇都做了临别感言,而更沈梦辰则更直接地表达了态度:

我想回来。

对比起来,阿朵则已经在借临别和淘汰,推荐起自己的新歌了。

而当沈梦辰盼着早日复活之时,张雨绮、宁静、万茜这样的电影咖,却也在直截了当地说着:

如果淘汰了,不会回。

因为,丢人。

所以,每个姐姐的处境不同,她们都有各自的选择,做各自的决定,过各自的人生。

有的姐姐卖力表现,试图获得更高热度,在节目中多留一会,无可厚非;

有的姐姐在想红和高冷之间纠结,在迎合与做自己上犹疑,也能理解;

有的姐姐对所有结果都云淡风轻,笑看成败,自然也值得尊敬。

毕竟, 做明星红不红这件大概率看命的事,光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况且,除了努力,她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结语

最后结束之前,还有几句话想说。

看了三遍《相爱后动物感伤》的舞台,还是觉得, 阿朵就这么被淘汰,是真的可惜了。

因为她真的很适合成团。

阿朵是真正为舞台而生的那种歌手。

《浪姐》中,论业务能力,论将少女气质与成熟韵味结合的姐姐女团,她都是上上之选。

三个人的舞台表现力放在一起对比,阿朵的感染力明显是高出一截的。

当然,阿朵个人愿不愿意复活,是不是真的想做女团,我们还不知道。

所以,觉得可惜很正常,但,也没必要替她遗憾。

“无价之姐”的乘风破浪,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