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一些科技中大型企业来讲,分散主体公司的税收是它们目前主要的办法,但怎样分散、如何进行业务分流是需要认真筹划的,毕竟很多企业并不是在全国各地都有业务的。所以更多的行业选择了这种合理的税收筹划方式——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公司降税负大压。
在拥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园区成立新公司、分公司或者个人独资企业,把一部分的税收转移到园区,享受当地园区财政的扶持返税,以合理合法享受政策的方式来筹划税收,减轻主体公司的税收压力。
组织形式变更纳税筹划可以通过企业合并、企业分立及设立子公司与分公司进行操作;
尽管大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是全国普遍适用的,部分地区仍然有着很特别的区域优势。在这些优势中,既有对于特定前沿行业在部分地区的先行试点,也有对于区域经济的广泛鼓励。总之,选对了地方,节省的税收可不止一点点。比如,大热的人工智能行业,是不是打算考虑一下设立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呢?上海的财政(税收)是各级政府分成的,除了国家部分的税收保留外,地方税收是由上海市政府、区政府、开发区、企业进行分成。
上海园区,增值税除中央50%以后留存的50%全部留在园区,市财政局不再收取,除了园区目前全市其他区财政都要收取30—50%的地方税(属市财政收入),所以上海园区占据了很大的政策优势。
上海园区的企业: 返税高达50%。(因为我们园区的地方财政分成最高,所以也奖的最多)
上海园区财政扶持政策(我们园区是上海中扶持最高的),如:你缴100万增值税,返你公司账上25万元。具体解读是:增值税国家财政与上海财政是5:5分成,也就是国家财政拿50%,上海财政拿50%,上海财政的50%全部给园区,其中扶持你50%,也就是扶持增值税实缴额的25%(50%*50%=25%),企业所得税同理。如大额缴税,我们可向园区申请更多扶持(包括个人所得税)。
我们园区的扶持周期是全国最快的,一般的园区都是一个季度一次,有的甚至一年一次。而我们园区的扶持资金在交税的次月即可到账,由区财政局账户直接划到你公司账户。
适用税收优惠需要注意的问题
税务机关的税收监管正在往“放、管、服”的方向转变。从税收政策的适用上,税收大礼包大多需要企业遵循自行判断、税务备案、留存资料备案的基本原则;而税务机关的角色则为事后监管。
对于冲击科创板的企业而言,税收优惠适用也是交易所最为关注的税务事项之一,我们总结了这方面交易所的问询如下:
涉及问题
主要内容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规范性
- 向税务机关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的研发费用金额与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金额是否匹配
- 研发投入的核算依据,是否存在应计入其他成本、费用项目的支出计入研发投入的情形
- 研发费用的主要构成及变动原因,费用变动与相关因素的匹配
- 技术服务费的产生原因,是否存在委托研发、委托研发的内容,服务提供方的相关信息以及是否具有关联关系,权利义务安排、技术保密措施及责任划分
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
- 其他税收减、免、返、退等优惠政策的适用依据、批准或备案情况、具体幅度和有限期限,包括出口退税政策、是否享受软件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等,与可比公司是否具有一致性
除上述交易所关注的问题外,在税收优惠的适用中,最为典型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相关的问题,而这两者本身往往也密切关联。
有些科创企业可能会问,设立公司的时候没考虑这么多,如果现在想迁址到这些优惠地区,还可以吗?从法律和税收上,迁址其实不存在障碍;实践中,需要注意异地迁址可能涉及的历史税务问题、累计亏损以及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延续等实操挑战,需要与迁出地及迁入地的税务机关均进行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