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一定去一次武汉

2020-06-30   壹条电影

原标题:今年,我一定去一次武汉

作者 | 壹哥

引子

活这么多年,我从来没去过武汉。

路过的次数,倒是很多。印象中,好几年前了,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年纪,曾经赞叹于武昌火车站的宏大规格。

不过,今年之前,倒是从没把这个“没去过武汉”当回事儿——没去过的城市多了,不差一个武汉。

直到1月23号,武汉封城。

继而在未来的70多天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 焦点

那时候,反倒前所未有地,想去武汉了。

封城的武汉,像一座被悲壮笼罩的孤岛,茫然,却也坚定得义无反顾。

从4月8号解封到现在,又是80多天过去了。当逝去的时光被切割成块状,那种流逝感,似乎也变得更强了。

而某种程度上, 当下的武汉,依然是一座孤岛。

这也是我今天,想聊聊这部上周五上线的纪录片的原因。

《好久不见,武汉》

定居南京的日本导演竹内亮,6月初来到武汉,采访了十位当地人,跟拍了他们当下的生活。

十个人、十个家庭,映射的是后疫情时期,武汉的真实一面。

其实站在创作角度,这部60分钟的纪录片算不上多了不起的佳作。

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因为采访对象是导演在微博招募,所以难免受访者都是年轻人,而他们的积极乐观,是否就能代表所有武汉人?

这种以偏概全,作为纪录片,自然是一大硬伤。

但我依然愿意高分推荐它的原因,也很简单:

个人情感上,我太想近距离看一看现在的武汉,和它好好亲近亲近了。

即便,我从未去过武汉。

武汉的牺牲

这场病疫,武汉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做出了多大的牺牲,经济层面,自然首当其冲。

我不是研究经济的,放几个相关数据:

武汉市一季度GDP预计损失 2000亿到2500亿;

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湖北省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分别是去年同期的38.4%和38.6%。武汉酒店的平均房价则下降了60%左右;

楼市方面,武汉1月到4月的新房销售同比下降了60%。

纪录片中,竹内亮采访的第一位居酒屋店主赖韵,也直言 “餐饮业大概有一半已经倒闭或正在倒闭”。

店主的话或许并不准确,但打击一定是巨大的。

打工者收入减少,对生意人,不赔或少赔地撑过去,是2020年的唯一目标。

最直观的细节:

居酒屋一杯调酒,从之前的45元,降到了25元。

为什么降了这么多?

店主:因为这杯酒的成本,就是25元。

当然了,经济冲击不仅仅在武汉和湖北,全国一盘棋,损失都不小。

而且,降薪赔钱,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大可以下半年到明年,努努力再赚回来。

况且,经历一场病疫,很多人的观念或许也在转变。

像这个参与了雷神山医院建设的电工小哥李杰说的:

钱没以前那么重要了,命重要。

更多的牺牲,或许被埋在了武汉人的内心深处。

现在回想,对感染新冠的反应,心里的恐慌程度,6月份的北京,和1月底2月初的武汉,那一定是没法比的。

最初那一批危重的新冠患者,死亡率很高。

这里面和医疗机构和相关资源的反应速度、应对经验,病人因为未知带来的极度恐慌,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封城之后,壮士断腕的武汉,扛下了这一切。

到今天,国内累计病疫死亡人数为 4648人,这其中,武汉就有 3869人

每一个死亡病例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

而超过8成的“破碎”,都发生在武汉。

护士龚胜男,聊起后疫情的生活,笑意背后满是希冀。但说到在医院看到的那些生离死别,眼泪立刻就下来了。

让她泣不成声的,是3月底,开放骨灰领取后, 殡仪馆前排起的百米长队。

这是武汉人不想念起的2020片段,也是更多人不该忘记的时代瞬间。

庄园的外公因新冠去世,她也是纪录片出镜的受访者中,唯一一个经历了亲人去世的。

所以她真实的心声,更能代表那些真正痛过的武汉人。

她说每每看到有高龄老人治愈的病例,心里就会问:

“为什么不能多一个我外公”。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想要接受采访时,她也没有任何冠冕堂皇,面对的是人性深处的弱点:

“因为我怕自己有一天会忘了。”

“我不想忘。”

知乎上有人问:

疫情后的武汉,还会是原来的新一线吗?

一个回答是:

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武汉的战略位置,决定了,它必须是。

经济总会恢复,收入总会回暖,更应该关心的或许是:

武汉人内心缺了的那一块,何时才会被完全填补?

武汉的委屈

在全城 1000万人完成核酸检测后,可以这么说:

单就新冠病疫,武汉可能是现在全国,安全系数最高的那个城市。

张文宏医生则说,再和病毒来了一次正面硬刚后,武汉甚至会是未来全球最安全的城市。

不过,看完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慨,还是来自武汉的 委屈。

“一听武汉就怕。”

这或许是很多武汉人,在解封之后感受到的一丝凉意。

仿佛已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虽然最初“武汉肺炎”的说法早已经被舍弃,但武汉与新冠病毒之间的联系,却深深地重在了多少人的心里。

多数时候,这种害怕来自外地。

李杰作为一线的工人,对当前武汉企业的困难也看得很透彻。

工厂是复工了,但很可能会撑不下去。

为什么?

“从武汉发货的,他就不要了。”

对这一点,我自己也有直观的体会。

有同事在淘宝购物,选中准备下单了,看到卖家是武汉的,立刻就关了页面。

朋友说,同事从武汉回来,带了点土特产分给大家。他虽然表面上开心地收下了,但心里总还是会有点不踏实的感觉,带回去也再没打开过。

而少数时候,这种害怕,也来自内部。

庄园的二姨,因为照顾父亲而感染病毒,在酒店和医院之间六次辗转,住进雷神山,光核酸检测就做了41次,在外108天后才平安返家。

但她说,最让自己难受的,是后来治愈出院,街坊邻居的表现:

总是下意识避开她的小动作,让二姨很是受伤。

“感觉自己身上背了个毒气弹。”

于是,过多来自外界下意识的怕,也下意识地让武汉人有了某种自觉。

居酒屋店主赖韵见到竹内亮的第一句话不是自我介绍,而是:

“我做过核酸检测了。”

成人有时是出于缓解尴尬的礼貌考量。

但看到知乎博主ichigin讲的例子,更是心酸:

8岁的小女孩,见陌生人的自我介绍是:

“8岁了,我是湖北的,我做过核酸检测了。”

这是主动放低姿态的卑微。

背后何尝不是无处释放的无奈和委屈。

竹内亮自己,在豆瓣给纪录片打了个五星,然后写下了自己拍摄的初衷。他说:

“我怕武汉,变成日本的福岛。”

“歧视”背后

值得讨论的是:

这种下意识的害怕,算不算歧视?

说歧视,或许真的有些言重了。

或者说,就像纪录片中那个即将办婚礼的新娘子,推己及人,这个心理即便算是歧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你可以说, 这歧视背后,有愚昧、有偏见、有蛮横、也有缺乏同理心。

这些在我看来,站在人类自保甚至自私的本性,当然,可以理解。

不过相比这些大可不当一回事的歧视,另一种歧视,则要来得实在得多。

差不多到上周,国内的多个省市才对武汉人出行,算是正式开了绿灯。

而在6月初,也就是武汉解封两个月后,仍然还有不少地方,对武汉实行着最严格的禁入政策。

人性一点的:

会免费安排核酸检测和酒店住宿,是阴性的第二天可自行离开。即便自费,也不会耽搁太多时间。

严格一点的:

需要做两次核酸检测,一共需要隔离3天,有的则要7天之久。

那些经常出差的武汉人,一个月做10次以上的核酸检测,不算新鲜。

至于那些严格到 一刀切的,就有些过于不近人情了:

有的酒店直接拒收武汉人,有的景点不许武汉人买票,有的省份干脆连往返武汉的航班都取消了。

这些各不相同、却又本质上一致的政策,如果要分析这歧视背后的逻辑,说起来也简单:

即, 歧视是没有成本和代价的,不歧视才会有。

一刀切之后,麻烦的是武汉人,和当地的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风险是不存在的。

如果不一刀切,一旦出事,防疫不力的大帽子扣下来,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当然, 好在,制度的反应虽然缓慢,但总会到来。

现在,这些歧视的政策已经基本撤销,即便多少还是要承受他人的异样眼光,但武汉人总算可以自由出行了。

而现在,藏在很多人心中的那个最隐性的歧视,或许是:

你敢不敢,去一次武汉?

去一次武汉

有人可能觉得,敢不敢去这问题太幼稚,太不成人。

更多的回答或许是:

我不是怕,但我没事去武汉,干嘛?

不管是真的不怕还是假的不怕, 对这个问题,敢或不敢的回答,基本就代表了现在的你,对武汉的态度。

当然,再沿着这个方向聊下去,我怕是就快接近道德绑架了。

所以,我不代表任何人,只代表我自己地说一句:

今年,我一定要去一次武汉。

吸引我的,是纪录片中自带魅力的武汉人。

中间那段乱入的光膀子武汉大爷,出场不过20秒,仍过目难忘。

尤其那句“他没有mama (胸部),所以他不能脱”,一句话,武汉人 (或者说武汉老人?)的幽默直率都在里面了。

包括这位在光膀子大爷之前几秒出场的、游泳归来的大爷。

造型打扮、谈吐气场,都够硬核。

以及结尾,对着长江高唱美声的大爷。

在年轻人愈发忙于事业、孩子,且越来越被西方文化影响的当下,从历史中走过的老年人,或许才是我们快速走进一座城市的那个向导。

老年人硬核,青年一代,纪录片呈现的则是多彩的一面。

这里有为武汉早餐rap的英语老师;

也有被疫情耽误了婚礼、迫不及待穿起婚纱的城管美女。

参与到10天建成雷神山医院的李杰,被问如此巨大风险为什么还会接。他的回答我特别喜欢:

第一当然是工资高,一天能发一两千块;

第二就是, 里不自觉燃起来的那股子热情澎湃。

说完这话,李杰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

他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出自己的心路,但在纪录片开头,那位坚持在网络上记录疫情中的武汉的外卖骑士,已经帮他表达清楚了:

我们正在经历人生中或许是最重要的一段大历史,既然我恰好身处其中,为何不让自己参与进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呢?

光是听到这段话,就已经有点热血沸腾了。

为了这热血沸腾,我会在今年,去一次武汉。

结语

很多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吧。

当历史正在发生的时候,可能是痛苦,可能是兴奋,更大的可能,是浑然不觉。

但多年之后回忆起来,所有的痛苦、兴奋和浑然不觉,都化成了一句唏嘘与感慨。

武汉过去几个月所经历的,所承受的,那些牺牲、伤痛和委屈,总会随时时间,慢慢愈合,直至消失。

但我总会带点天真地期望:

我们能从每一段或长或短的历史事件中,沉淀点、或者说留下点什么东西。

虽然势单力薄,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完:

愿历史不会遗忘武汉的牺牲,愿未来不再出现武汉的委屈。

最后问一句:

今年,你会去一次武汉吗?

(另,纪录片链接在下面,60分钟,感兴趣就看看,导演微博和主流视频网站也都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