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最被低估的是它

2021-02-21   壹条电影

原标题:春节档最被低估的是它

引子

不知不觉大年初九,继续聊聊春节档。

到这个时间点,再翻回去看我年前那篇前瞻里,所谓今年这届一定是“最强春节档”的判断,基本算是八九不离十了。

票房破纪录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今年这七部新片,也的确是自10年代春节成为超级档期以来,综合实力最强、大众口碑最好的一次。

不过强强相争,僧多肉少,也意味着除了少数“一部也不落下”的死忠,多数观众必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取舍。

从这个角度,我是很为《侍神令》感到惋惜的。

仔细想了想,原因大概有这么两个:

主观上,在电影的情绪输出程度和最终票房基本成正比的当下,走传统东方奇幻类型的《侍神令》,的确是有些可惜的;

客观上,主演屈楚萧的场外新闻,使得对电影本体的讨论也多有偏离和错位。

好在,春节档之后向来是影院的冷淡期,《侍神令》还有走出长线的机会,对还没看片的,慢慢补完春节档,不失为一个娱乐的选择。

所以,《侍神令》真的不值一看吗?

当然不是。

1.

“东方奇幻”

我会去看《侍神令》,冲的是东方奇幻这四个字。

人妖两界,阴阳法术,华丽奇诡。看的是什么?

想象力。

或者再具体一点,我的经验是:

越是大片,越要学会盯住细节。

大到袁柏雅和神乐初到妖域,妖市两边的种种细节,包括海先楼角斗场那样一个三维空间里的群妖世界、以及满是宝物和妖界装潢的海坊主居所。

这部分,更多其实是美术设计的功劳。

小到鬼赤为代表的、电影中那些数不胜数的数字角色。

它们的肌肤质感、表情生动程度、和真人演员的配合等等,这些细节也都是大大的看点。

说起来,或许是这些年视效大片看得太多,尤其是好莱坞没多少营养的美式爆米花,很多观众会对视效好坏的判断标准产生偏差:

即,视效大片的好坏,看的是那些大场面,灾难啊爆炸啊飙车啊,规模越大越好,破坏程度越强越好。

事实上,从视效制作层面,是有这样一个难易排序的:

大场面相对简单,因为这时的镜头往往是全景,细节相对粗糙也不会被注意到;

最难的,恰恰就是对细节考验最大的,数字角色。

必须承认,在塑造数字角色这方面,《侍神令》算是迄今华国产奇幻大片中,做得最好的之一。

去查了下官方数据,电影共计有2300个特效镜头,先后出现了28个数字角色,有鬼赤、镰鼬三兄弟这样对主线故事产生影响的重要角色,也有山兔、独眼小僧、铁鼠、河童这样戏份不多的点睛,不过看看这些数字角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哪怕是只有几秒的镜头,细节上也都做大了极致。

大家可以想想背后的工作量,比如山兔,一个很小的角色,但前期单形象设计就做了26版,综合起来,制作团队在数字角色上下的功夫可见一斑。也正是这份细腻和投入,使得电影在视觉上呈现出超脱于一般视效大片的真实感。

不仅仅是数量够多,最重要的还是,它们看起来没有丝毫违和,在大银幕上看,都仿佛是鲜活的真实存在。

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是小时候好莱坞《谁杀死了兔子罗杰》这样真人与2D动画结合的电影留下的印象太深,对数字角色一直有很强的兴趣。

放到华语电影中,《侍神令》的尝试,的确意味着我们的电影工业又向前迈了一步。戏份最多的鬼赤,是数字角色最出彩的那个,也是和主线故事和主题内核绑定最紧密的一个,这些我们下面再详细展开。

数字角色之外,《侍神令》的视效亮点,还在于东方奇幻的“东方”二字。

虽然好莱坞一直在拍东方文化,但能拍出中国文化底蕴的,还得是我们自己。

这里面,我尤其喜欢的,是晴明与百旎在海先楼的那场阴阳师斗法。如千门幻境这样的设计,才是东方奇幻该有的想象力呈现。

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东方奇幻的魅力,我想大概用几个词可以概括:

虚虚实实、隐隐约约、暗藏意境。

除了表面上门与水的设计,是典型的东方美学,所谓东方奇幻,我们看的还有背后的东方表达。开开合合的屏风幻境之下,也是对晴明、百旎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爱恨纠葛的映射。

也就是,除了视觉上的华丽与想象力,东方奇幻还承载了中国人最熟悉的、隐晦深沉的情感表达

说到底,东方奇幻这个类型,故事和主题或许需要与当下时代接轨,但回到最直观的视觉层面,就是两个词:

原汁原味,和天马行空。

从这个角度,《侍神令》的完成度是让我满意的。

2.

“心有归处”

沿着刚才提及的故事主题,接着往下聊:

国产奇幻曾经是当仁不让的票房霸主,不过时代和审美变化太快,当下奇幻这个类型面临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在故事和主题上,如何与现在的观众建立更深一层的情感联结。

这其实是一个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因为在这个充斥话题和情绪的快节奏时代,一开始选中古装和奇幻这两个关键词,就注定要面对一个困难模式了。

考虑到这点,《侍神令》的编剧张家鲁最后交出的这个剧本,在保证娱乐性的基础上,还是找到了那个和当下做勾连的情感落点,总结起来也简单,两个字:

信任。

“侍神与主人同生共死”,这句台词在电影中出现了好几遍,反复强调之下,传递给我们的是:

人妖对立的世界,侍神与主人的绑定,就像是,从两个势不两立的族群中间生出的那份信任。

包括晴明的身世,半人半妖,无论在哪边都不被认可,他既是百旎的侍神,又是一众侍神的主人,这样一个双重身份在身的复杂人物,最后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信任这个主题的厚度,被无限强化和拉满了。

也正是如此,这样一个底色其实很悲凉的故事,虽然有诸多可爱的侍神做了中和,但细品起来,还是颇为唏嘘的。

想想吧,生活在晴明庭院中的,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一群被抛弃的、被放逐的人与妖,因为晴明而聚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越悲凉,其实反而越动人。

而如果将这个信任,具象为电影中的某个元素,就是那四个字:

心有归处。

这大概是我看到的,对信任最简洁有力的总结了。

3.

“黑暗骑士”

既然已经提到了晴明,那么就要说到电影在信任之外的,另一个主题关键词:

选择。

我想,这也是张家鲁试图在剧本中,和当下时代做的另一个勾连吧。应该说,这个联结的成败,都系于晴明一人之上。

刚才说了,晴明是个半人半妖的设定,这是他一切人物动机的核心来源,这里面的逻辑在于:

在这个设定之下,他的狂放是完全被允许、被理解的,而电影前半段,他表现得越肆意狷狂,那么结尾做出的选择,就越具有震撼人心的冲击力。

甚至能感受到,创作者为了让这个人物真正做到有血有肉,在结尾晴明死去重生的过程中,不惜削弱了反派相柳大蛇的力量,让晴明做了一个“黑暗骑士”般的选择。

如果你不太了解这个形容,那我就简单解释一下:

面对那些注定无法走出执念、并消除邪念的恶,英雄要做的,不仅是行为上的对抗,往往还需要做到精神上的忍辱负重。

而终极的忍辱负重,就是像“黑暗骑士”蝙蝠侠和晴明那样,做一个拯救苍生的“恶人”。

这其中的情感力量,是非常宏大而深刻的。

想想看,最后收了相柳为侍神的晴明,一头白发,看着百旎的眼神,十足复杂:

那里面有告别的决绝,和背负选择的狠劲儿,以及,意思藏在深处的不舍。

也必须承认,陈坤这里对人物心境的诠释,无法做得更好了。

所以,写到这,大概也解释了我观影前为何会产生这样的预期偏差:

在我的预期中,电影会往爽片的方向靠拢,晴明表面半人半妖,实则身世异禀,一路升级打怪、号令群妖,直到成为最强阴阳师。

但《侍神令》最终没有拍成想象中套路的爽片,信任和选择这两个母题被很好地融进了晴明、百旎和一众侍神之上,结尾也并非简单的大团圆,晴明的选择引人思考,不乏现实关照。

我想这应该是导演和编剧的有意为之,在娱乐性和深度中间做出选择,这其实是个需要勇气的决定。

结语

电影其他值得一提的还有不少,但我真觉得,如果感兴趣,大家不妨去影院自己体验。

尽管当下,更受欢迎的是情绪向的创作,但我还是相信,奇幻大片这个类型,仍然是很多观众的观影刚需——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电影负责造梦的那个属性,一直没有改变——或许之前的良莠不齐让大家失去了一些信任,但好的东西,还是应该被看到。

再多说一句,对尚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工业而言,为什么观众的支持如此重要呢?

拍电影,既是技术活儿,也是苦力活儿。

就像《侍神令》对动捕技术和数字角色的大量使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为中国电影工业向前走做新的尝试。

这样的尝试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会有瑕疵有缺陷,还远未达到完美,但这个发展的过程,背后需要电影人的坚持和勇气,以及,我们这些普通观众的支持。

所以,如果你喜欢,不妨二刷三刷,或者推荐给朋友;如果你感兴趣,那么就更要去自己一探究竟了。

期待东方奇幻,能有更惊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