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中的大侠,你怎么解决你的经济来源?

2019-10-20     知常容

今天来聊的侠不是以武功著称的大侠,也不是武侠小说中的那些门派大侠,更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大侠。今天来聊的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侠士。关于他们的事迹估计很多人都很熟悉,所以今天知常容来聊的不是他们的事迹,专门来聊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他们是怎么解决自己的经济来源和生活问题。

游侠的产生

在井田制还没有破坏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有活干,通过森严的等级然后产生不同的分工,比如你种田,你做官,你负责祭祀等等。时代变迁,诸侯之间兼并,包括争斗失败被罢官等等使得很多人无法从事规定的工作,慢慢就形成这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们到处游荡,当然他们是有本领的,精通文的叫游士,精通武的叫游侠。

司马迁写的《史记.游侠列传序》记载这群特殊群体的特点。

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守信,赴危,低调,不顾自己生死是这群游侠的生存之本,当然也是为什么“侠”被后世所褒扬的主要原因。

但是司马迁与韩非子又谈到了“侠”的不足之处。韩非子说侠是以武犯禁,司马迁说“侠”的行为并不一定符合当时的国家规定。

所以“侠”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与法是有一定冲突的。这一点在后世也被延续,比如《水浒传》中提到的梁山好汉的行为,如果以法的角度看,他们个个都是罪犯。还有一些武侠小说中提到门派之争之时的对战,往往死亡无数,这显然又是犯法,聚众斗殴。

这群人看上去很潇洒,但是生活肯定还要过的,钱从哪里来呢?怎么解决自己的经济来源呢?这估计很多朋友都很好奇。

一、富贵之人养的

从战国到西汉前期,诸侯,或者高官都有养门客的习惯。比如战国四君子: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他们的门客人数都达到几千人,这群人中不贬侠士。

秦国的吕不韦也学这四位蓄客几千。

吕不韦以秦之彊,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

西汉时期的灌夫也蓄养很多门客,这些人横行乡里,老百姓自然痛恨。

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陂池田园,宗族宾客为权利,横于颍川。——《史记.七十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 》

所以依靠权贵的侠士,他们是不缺钱的。当然他们的行为自己是为权贵服务,这一种侠士并不被老百姓喜欢。

二、粉丝送的

常看武侠小说,会看到某个侠客到了一个庄园,庄主就拿出钱财给他们作为打点之用。这个最典型的自然是《水浒传》中的柴进。他仗义疏财,帮助过林冲、宋江、武松等人。

汉武帝时期有一项政策,财产超过三百石的富人都要迁往茂陵居住,这样的事情在秦汉时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秦始皇就曾经干过这样的事情。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但是郭解家里并不富裕,根本不符合这个要求,为什么会出现在名单之中呢?因为他得罪了杨季主的儿子。名单报上去,卫青向汉武帝提出郭解不符合要求。但是汉武帝似乎已经知道郭解的事情,当时他就反驳:

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史记.七十列传·游侠列传》

一个小老百姓居然可以让一个大将军,这里指卫青为他说话,那说明这个人不穷。这句话就已经注定郭解的命运了,最终郭解被诛杀。

在迁往茂陵的过程中,很多粉丝送钱给郭解。

诸公送者出千馀万——《史记.七十列传·游侠列传》

他们都主动送钱给郭解,到了关中之后,很多有钱有势的人都争的与他做朋友,自然少不了钱财相送。看来粉丝满天下也是解决经济来源的重要手段。

三、自己想方法赚的

有一种“侠”,他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搞到钱的。

他们拥有自己的产业,比如鲁地很有名气的游侠朱家,他最出名的举动就是收留被刘邦通辑的季布。当时刘邦说悬赏千金求季布的脑袋,如果谁敢藏匿就诛灭三族。但是朱家就是把季布给收留了。

他收留季布之后,当时他跟他的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

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史记.七十列传·季布栾布列传 》

这说明他家里还是很富足的,有田有农奴。

还有一种弄钱的方法就不太光明了。

上文提到的郭解在早年干的事情获取财富的手段是见不得光的。

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史记.七十列传·游侠列传》

他获取财富的方式就是私铸钱币,偷坟盗墓等等,这些事情不管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死罪,这一种方式令人不齿。

结语:

对于“侠”,朝廷是很痛恨的,因为他们常常违法犯禁,皇帝自然也会想法设法打击这些人。比如瞷氏、陈周庸就被汉景帝下令除死。

是时济南瞷氏、陈周庸亦以豪闻,景帝闻之,使使尽诛此属——《史记.七十列传·游侠列传》

民间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仰慕,但是却不愿意加入他们的队伍。最典型的自然是以伏波将军马援为代表。马援是东汉开国功臣,最被人熟知的自然是他那一句“马革裹尸”的豪言。诸葛亮平定南蛮时也曾经祭祀过他。

他曾经对他的侄儿马严、马敦说过这样的话。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诫兄子严敦书》

杜季良是一个大侠,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不管好人还是坏人,他都可以交往,所以朋友满天下。马援说我很敬重他,但是不希望你们向学习他。

这大概就是民间对待“侠”的态度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M59720BMH2_cNUg5O2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