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是病,得治
前几天,同事因为工作中途接打电话,慢待了客户,导致订单丢失,被领导K了。
快下班的时候,同事说,他要辞职。
我很震惊,损失订单被老板骂几句很正常,至于吗?
况且老板也没说什么难听的话,只是让同事注意,慢待客户是件很没有礼貌的事。
同事愤愤不平地说:“老板看我不顺眼,我呆不下去了。”
这让我想起知乎上格子学姐说过的一个案例:
老板批评新来的实习生,设计太土了,色彩不够强烈,没有辨识度,让他重新改。
实习生觉得老板说话太直太难听,教育老板说:
你这样很影响我的情绪!你明明可以说,你哪里哪里做得很棒,只需要修改一点点就完美了,这样我就会愉快地去修改了……
老板觉得不可理喻,怒道:
我给你工资,不是让你来教我说话的艺术的。爱做做,不爱走!
于是,实习生真的辞职了。
其实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被骂是家常便饭。
工作中,重要的不是你的感受,而是工作的效率。
被老板骂几句,就受不了离职,这种不堪重负的心理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玻璃心”。
玻璃心在职场中,非常常见。
老板说几句,就觉得受不了,不干了,辞职走人;
同事小声讨论问题,就觉得好像在说自己,处处针对自己,和自己过不去;
做错了事情,没等别人开口,自己就委屈地哭;
总觉得自己做的什么都对,别人一提意见就生气;
简单的概括,“玻璃心”主要有三种典型的行为。
1、 有“被迫害妄想症”,超爱飙泪。
公司新入职一个小可爱,性格阴晴不定。
上一秒还在跟我嘻嘻笑笑的,下一秒就因为没有认真听她唠嗑而感觉受到了我的忽视,接着就会看到她撅着小嘴离我远远的,时不时还会投来幽怨的目光。
当我终于反应过来她好像不开心了,然后去哄她,她就会告诉你:“哼,我觉得你一点都不重视我,都不认真听我说话。”
我内心抓狂无比,工作这么多,能敷衍着听你说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好吗?”
几乎每隔几天,都能在厕所,楼梯口,公司的每个角落看到哭泣的小可爱。
如果你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得到的答案永远都是:
“我觉得老板不喜欢我,总是针对我”
“为什么她们吃饭都不带我一起”
“我听说她们周末有聚会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被孤立了…
其实,这种“玻璃心”同事,很多行为都是因为没有存在感。
她们敏感多疑,是希望时时刻刻得到大家的关注,更准确的说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偏爱。
一旦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会陷入“自我否定”、“别人都对不起他”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2、心眼小,爱生气,遇事总往坏处想
公司里有一个前辈,心眼特别小。
工作中,我们基本不敢提意见。
如果跟老大汇报工作时,你对他的提案提出一点点意见,哪怕是为了让整个提案更完美,那你也算是得罪他了。
之后的工作中,你若去向他请教,他会酸溜溜的说:“我哪懂呀,这方面你比我强多了,我可受不起你的请教……”
这个时候,你只能百爪挠心,有口难言,自己在心里多翻几个白眼。
如果你敢辩白几句,那就是火上浇油,在前辈的认知里,你已不仅仅是对他有意见,你是公然对抗。
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演变成职场宫斗剧,你死我活的那种。
3、抗压能力差
公司前段时间组织了实习生培训,淘汰制,每次考核的最后一名直接pass。
有一个高个子男生,实习期间,我还挺看好他的。
但第一天培训,他就让我大跌眼镜。
8个人,两小时以内背会4页培训内容。
前半小时还好,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他开始坐立不安,不停的握紧了拳头又伸开,嘴里念念有词。
这时,另外一个实习生问了他一个问题,他突然暴躁起来,狠狠地把本子摔在地上,爆粗口:“TMD,让不让人活了,这么多,谁能背的完……?”
职场上,人人压力都很大.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份工作是轻松的。
这时,最怕的就是有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同事,消磨我们的积极心态。
人与人之间的能量气场是相通的,难免不会受他的影响。
所以这种自己心态不好的同事,还是远离一点好。
生活已然不易,积极乐观才能撑下去。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肖蓉,曾在一次采访中讲了“玻璃心”形成的原因。
她说除了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家庭教育、成长经历、社会导向等,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说白了,一个人“玻璃心”就是心理素质太差。
而心理素质差大概有两方面原因:
存在感的缺失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认为:
存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存在感的缺失会导致无意义感,也会带来价值感的缺失。就好像一块独立出来的拼图,存在感的缺失会无法使我们建立起外界的联系,独立出来的拼图也无法知晓自己的价值是什么。
换句话说,存在感并不是自己的动作,言语的发出,而是外界的有效回应。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讲,如果一位妈妈,想要你的孩子心理健康,在他婴幼儿时,多和他互动,看到他,并带着喜悦是至关重要的。
婴幼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就会采用大哭大闹的方式来赢取关注。
如果哭闹也没有用,孩子的存在感就会大大受挫。
而没有存在感的孩子自然也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后,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
一种会存在有“被迫害妄想症”,希望自己被别人重视,被别人看见,总是从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行为中获取能量,别人稍有怠慢,就会联想云云……
另一种,会因过度的自我保护而浑身长刺,心眼小,爱生气,遇事爱往坏处想,总是无端揣测人家是不是别有用心,是不是话里带刺,易怒。
就像哲学家马斯洛说的那样:缺乏安全感的人,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自我认知的偏差
自我认知的偏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卑,一种是自傲。
自卑的人可以参考以上两点,自傲的人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觉得谁都应该把自己当成小公主或是大爷(第二声)一样的捧着,以为到哪别人都要惯着他。
这种人一定是被溺爱着长大的,从小享受惯了众星捧月,就会极度的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就是太阳,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
心理学家柯里说:“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别人都比不上自己,这样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因此就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主客观双方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遇到社会挫折,产生苦闷。
这就是为什么自傲的人,一旦被人忽视,就会受不了,觉得受到了伤害,从而变得不可理喻。
印度寂天大师说:身上有疮的地方,最容易受碰撞。
玻璃心其实每个人都有,毕竟谁的内心还没点儿伤疤和痛点。
但“玻璃心”并不是无药可救,如何摆脱玻璃心,就看我们能否做到以下几点:
1、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活中,如果你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在心里掀起惊涛骇浪,并且将这些负面情绪留在你心里久久不能散去。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是一种情绪不成熟的表现。
情绪成熟的人,在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各种各样(包括好与不好的)问题时,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而情绪不成熟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而会被情绪控制。
那我们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一书中说:我们总认为情绪是由人和事情引起的,其实并非如此,情绪是我们对待事情的不同看法引起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和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埃利斯在治疗不良情绪的“ABC法则”中讲到,要用理性思考代替感性思考,事物本身并不能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因此,事情发生时我们需要找到自己产生情绪的来源,多问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
领导说你,真的是针对你吗?
还是发生了什么事情,领导希望你能发挥更大能力解决它?
比如,努力了很久的方案,还是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有些人会觉得委屈,觉得领导否认了他的努力,会产生不满,想要放弃的念头。
这时,如果你调整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把别人对你的批评也好、不同意见也罢,当作是对我们的补充,而不是纠正或者是否定。
这样去思考,我们是不是好受多了。
2.学会自我接纳
“玻璃心”的人一般都带有“高度敏感”的特质。
心理学家说,过于敏感的“玻璃心”其实是一种“自我局限”,“自我否定”的表现。
我们总觉得自己“应该这样”,“不能那样”,给自己设置了很多限制和要求。
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就会不断的否定和压抑自己。
所以,敏感的来源就是因为我们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给自己设置了许多绝对化的信念。
比如,我一定要这样,如果不这样,就会怎样怎样?
那么,想要克服这种“玻璃心”,就必须要打破“自我设限”,允许自己脆弱,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做不好,承认和接受自己不完美的那部分。
心理学家说:敏感不是你的一项特质,也不是你的一个缺点,敏感就是你自己。
所以克服敏感,首先要接受自己,对自己不要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
李银河在《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中写道:人在生活中难免有难以启齿的弱点——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不够成功,不够幸福,不够幸运。
我们能够正视这些不足,接纳这些不完美,就能够变得平静而自信。
要明白,所有的成功,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经历一个过程,没有什么理所当然和一蹴而就。
全然接受自己,才能充分焕发自己的内在力量。
3.管理对别人的期待
有一种“玻璃心”会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就是拿自己对待别人的一套标准来要求别人对待自己。
拿着自己的玻璃心打着善良的幌子去要求这个世界与自己想的一样。
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别人来说就是逼迫。
没有人会喜欢“逼迫就范”的感觉,所以,我们的这种“玻璃心”势必会遭到反噬。
心理学家说:人生的很多焦虑、痛苦、和问题都是来自于——我们试图去控制那些明明不受我们控制的事物。
控制的形式就是我们对别人“强迫”的“幻想”和“期待”。
“幻想”别人能够理解我们的情绪和感受,“期待”别人能够允许我们的受伤和敏感。
一旦这种“幻想”和“期待”落空,就会感觉自己受到了伤害。
所以,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我们要明白根本不可能有人满足我们的这种“幻想”和“期待”,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和别人的边界感。
边界以内是自己,是可控的。
边界以外,是别人,不可控。
我们不能把自身感受的控制权交给别人,因为别人能不能理解是我们不可控制的。
如果我们强迫别人理解,无疑是自己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所以只有我们放弃对别人的“幻想”和“期待”,才能沉静下来,平衡自己的内心。
最后我想说,摆脱“玻璃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勇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多受几次伤,玻璃心碎成渣了,其实也就麻木了。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柔软的一块地方,只不过玻璃心的人隐藏的更浅显。
这并没有什么错。
成功的人也都是经历过残酷岁月的雕刻才变得隐忍坚强。
我们的“玻璃心”也要经过不断的打碎,不断的粘起来,直到碎到纳米级别,就无坚可摧了。
祝所有的玻璃心都能修炼成光芒璀璨的钻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