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在一些小学,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量大、缺乏思维含量和深度,大量的刷题、补课使学生成绩看起来都比较亮眼,但实际上这已经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力,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自主探究的愿望被压制和抹杀,他们学习的困境无人理解也无人回应,只能靠着忍耐力来进行表面化的学习。
……初中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被分流,剩下的学生进入新的升学竞争中,继续形式化的学习,他们将在获得大学通行证以后彻底放弃学习。
本文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文章原载于《上海教育》杂志2019年6月B刊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即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高品质深度学习,需要我们的中小学课堂进行全面的转型,需要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讲堂”,转变为以学生自主的、深度学习为中心的“学堂”。在以评估为导向的教育发展环境中,解释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要首先打开学生学习的“黑匣子”,这是学校教育转型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强校工程的关键所在。
课堂的黑洞
浅表学习与虚假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逃离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个案,其中蕴藏着重要的奥秘。在研究团队长达十多年的课堂观察基础上,我们发现从小学开始,课堂上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现象大量存在,造成了学习困难学生不断增加,厌学学生比例不断攀升,这是我国当前课堂最大的困境。
所谓虚假学习就是“假装学习”,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他们采用各种“伪装”的方式来蒙蔽老师,进而逃避学习。浅表学习则是一种以完成外在任务、避免惩罚为取向的学习行为,以机械记忆和反复操练为主,缺少深度思维加工,因此学习成果多以复制为主,难以迁移和深化。
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学段的升高,学困生的比例不断增加。在一些小学,课堂教学进度快、知识量大、缺乏思维含量和深度,大量的刷题、补课使学生成绩看起来都比较亮眼,但实际上这已经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力,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自主探究的愿望被压制和抹杀,他们学习的困境无人理解也无人回应,只能靠着忍耐力来进行表面化的学习。
这种看似努力实则放弃的学习方式无法持续,到了初中阶段,因为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学习内容更具挑战,他们对这样表面化学习的厌倦开始外显。教师和学校不理解学生的学习困境和学习需求,仍然继续用知识点轰炸,使学生陷入“学困”和“厌学”的泥潭不可自拔。初中毕业后,很大一部分学生被分流,剩下的学生进入新的升学竞争中,继续形式化的学习,他们将在获得大学通行证以后彻底放弃学习。
真实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发生条件
深度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
- 首先,从动机情感上来说,深度学习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是令人身心愉悦充实的学习状态,学习者常常是忘我和不知疲倦的;
- 其次,从认知的角度上看,深度学习是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向高阶思维阶段(分析、评价、创造)发展,学习者能够不断自我反思与调节,因此这样的学习最终是通往自发的创造;
- 最后,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进入深度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而且能够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
我们的课堂教育如果能够以所有学生的“深度学习”为目标,保障学生的学习权,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课堂转型的愿景必将是“保障每一位儿童高品质的学习权”。
强校工程
基于学生深度学习的系统性变革
强校工程的实施,必须指向学校的系统性变革,其核心内涵,在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要从教育资源集中的外延式发展,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内涵发展转变。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场域,要为学生提供安心而适宜的学习环境,并通过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过去学校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只从某一个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只是改革教学或者只是改变课程或者改变教师,但这样的局部改革即便取得一定的成果,也会逐渐反弹,因为课堂不能脱离学校的文化乃至整个教育生态而独立存在,有时候看似是课堂的问题或者教师的问题,背后却是整个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为了变革课堂,我们必须对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师的学习方式、学校的发展方式以及整个社会的沟通方式都进行重构。
同时,教育实践研究必须回到教育现场。以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观察和焦点事件分析范式作为校本研修的核心范式,每个教师成为学校变革的亲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究学校变革的系统需求,并丰富变革的内涵与方法论,实现整校的跨越式、跳跃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