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稠并非一种独立性疾病。
研究表明:临床上多种疾病,如动脉硬化、脑血栓、高血压等都与血稠有密切关系。
当血脂浓度过高时,血液流速过慢,机体所需氧气、营养相对减少。犹如一条拥挤的马路,随时都有可能堵塞。
血脂粘稠,身体会出现3个异常,要警惕
异常1:视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视力也会出现下降、模糊。但是若短时间之内视力下降明显,一定要警惕血脂粘稠。
此外,血脂粘稠,血液中脂蛋白从毛细血管中漏出,一旦侵犯到黄斑,就会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起视网膜血栓。
要警惕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
异常2:听力下降。血脂升高,还很可能引起内耳脂质沉积,过氧化脂质增加,直接导致内耳细胞损伤,进而引起听力减退。
另外,血脂高了,还会使血液黏滞度增加,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内耳动脉血流缓慢、供血不足,引起内耳微循环灌流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内耳听力。
因此,无缘无故的听力下降,也要考虑是血脂太高了。
异常3:小腿抽筋。夜间睡觉时,小腿突然抽筋,十有八九是血脂高。
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超标,聚集在肌肉之中,引发肌肉收缩,进而导致抽筋的产生。
此外,血脂高还会导致管腔空间变窄,血液循环不畅,也会致使肢体因缺血而抽筋。
血脂“稠”的人,少碰3物,常做4事,坚持1月,胜吃溶栓药
少碰3物
第1种:烟。烟龄超过15年的人群,血清甘油三酯水平,通常比不吸烟者高10%-15%。
吸烟时,会产生上百种有害物质,增加血脂浓度。同时刺激血管壁损伤,加速脂质沉淀,引发动脉硬化,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
第2种:酒。长期大量饮酒或酒精中毒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及血流凝固,从而导致血黏度增高。
脑局部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脑梗塞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且与高血压协同作用是,可导致该危险性倍增。
第3种:油。血脂高多是吃出来的,饮食过于油腻会加速血脂粘稠。
代表食物:油炸食物、红烧肉、浓肉汤等。
大量的油脂摄入会导致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增加,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加速动脉斑块形成,堵塞血管。
而油炸食物中含有的反式脂肪酸,更是威胁血管健康的“定时炸弹”,不断刺激血管壁损伤,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风险。
常做4事
第1件:多喝水
水,是天然的“稀释剂”。
多喝水可降低血液浓度,加速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堆积沉淀。促进脂质代谢。
喝水,要注意4个时间点。
早起时:水分流失严重,血脂粘稠,多喝水可降低血脂,控制血压。
饭后:促进脂质代谢,减少油脂摄入、
睡前半小时:保证夜晚水分供应。
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避免水分大量流失引发的血脂粘稠。
注意:不要以饮料代替喝水,饮料中含有大量的糖分和添加剂,大量摄入会导致血脂粘稠,不仅会引发肥胖,还会影响血液流动,增加血管堵塞的几率。
喝水时,可加入一些有利于养护血管的茶,控制血脂。
念露菊,富含降低血脂的必需元素——Anti-oxidants、三帖类化合物。
研究显示,常服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坏胆固醇含量,抑制脂蛋白合成,加速脂质分解,以此来达到降低血脂、预防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血脂高的人可以每天喝一些。
第2件:常运动
运动,有助于降血脂,改善血脂健康。
快速行走,属于有氧耐力运动,是改善血脂的最佳运动形式。
在饱餐之前,通过短时间的快速行走,可有效消除人体内的多余血脂,这对于减缓和逆转高血脂所致的危害,有着很大好处。
第3件:控饮食
热量控制:尽量少吃或者不吃高脂肪、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比如炸鸡、薯条、蛋糕等。
饮食清淡:高血脂的人每天推荐食用油的摄入量不要超过25克,可以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烹调方式最好用蒸、煮、清炖等,尽量不要用油炸、煎炸。
多吃蔬果:多吃绿色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可降低对肉类胆固醇吸收,减轻血管负担。
第4件:勤检查
尤其是30岁以后,要坚持每年检查一次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已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有高血压、高血糖、长期酗酒、肥胖等者;
以上高危人群,要缩短检查周期,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
检查血脂水平要注意:
采血时,空腹12小时以上。
采血之前,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喝酒吸烟,避免剧烈运动。
在检查前4~6周内无疾病发作,在生理、病理稳定的状态下化验。
检查时,不服用避孕药、部分降压药等药物。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jnJyG4BMH2_cNUg9gU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