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30岁海归小伙不找工作不谈恋爱!妈妈后悔,当初不该这样做

2019-12-05   辽宁掌上健康

“啃老族”一词早已在社会中存在多年,在人们最初的认知中,“啃老族”多是学习不好、能力较差,或有某方面缺陷,找不到工作,没能力养活自己的人。


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啃老族”出现在人们身边。这些人明明年轻力壮,有文化有能力,有些甚至一表人才、条件优秀,却偏偏拒绝进入社会,主动“啃老”,给家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为什么“成年不成人”的案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心理专家提醒父母,在育儿过程中一开始就应警惕以爱之名培养“巨婴”的行为。


现象


“海归啃老族”屡见报端

工作不顺却怪父母没“安排”

据媒体报道,今年7月,南京一位王先生与其34岁的儿子起了冲突,儿子拿着刀要砍父亲,引得邻居报警。王先生向警察表示,自己的儿子从英国留学回家10年不找工作,啃老,王先生一怒之下卖了自己送给儿子的车。想不到儿子听说车子被卖,就跑去砸了父亲的车。王先生盛怒之下又去砸了儿子的家。就这样,父子俩闹得惊动了警察。

无独有偶,2018年媒体报道,上海一位82岁的丁阿婆,儿子在国外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7年不找工作。丁阿婆身患尿毒症,无力承担孩子“啃老”的重担,无奈之下一纸诉讼将儿子告上法庭。但孩子却认为,自己工作上的不顺心,都是由于母亲溺爱造成的。甚至还说丁阿婆毁了他前途,没有给他安排好工作。

案例


曾学习压力大到自残

留学归来后他却还要“留学”

在沈阳,类似的案例同样存在。不久前,一位62岁的贺女士就向心理专家哭诉了自己的经历。原来,贺女士32岁那年生下独子李磊(化名),因为怀孩子时经历一些曲折,属于“高龄得子”,因此全家人格外“宝贝”这个孩子,除了学习之外的事情全都不需要李磊操心。李磊也很“争气”,大学时顺利考入一流名校,本科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取得硕士学位。

当贺女士以为孩子会回国工作,自己终于可以“享福”的时候,李磊却迟迟没有找工作的动静,而是每天在家上网、睡觉。家人想办法给李磊找了几个工作,他都推脱不去,只说自己还打算再考个英国的硕士,需要在家看书备考。想不到这一“备考”就是五年,如今李磊都已经30岁了,仍然不恋爱、不工作,每个月靠贺女士给的3000元生活费维持生活。

而另一边,李磊却告诉专家,自己不工作是因为“我学的专业我根本不喜欢,都是我爸妈选的,我想重新考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李磊说,从小父母就对自己要求特别高,考试成绩必须在班级前三名,假期也都没时间玩,不是在补课就是在练琴,导致他从小就没交到什么朋友。高三那年由于学习压力过大,一次模考成绩不尽如人意时,李磊甚至曾经偷偷用小刀割腕,幸好只是划伤几道小口子,没有造成更大损伤。考大学时,李磊想学医,却还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报了金融类。到外地上学时,由于从小被妈妈照顾得太好,李磊自己连天冷该加多少衣服也不知道,食堂的饭也吃不惯,病了好几场。学习、考试对李磊来说都不是难事,但如果要跟人打交道,跟心仪的女生谈恋爱,对他就难上加难,让他觉得“太麻烦了”。

李磊说,自己认识的一些留学同学,同样是学历高、家庭条件好,留学根本不是为了学知识或者为找工作“镀金”,而是为了结交更多“门当户对”的有钱留学生,过潇洒的“富二代”生活。“我觉得我现在这样,跟他们比还算挺好的,至少我没有挥霍爸妈的钱。我爸妈那么有钱,家里好几套房子,根本也不需要我养老。只希望爸妈别干涉我的生活,别逼着我去相亲、去面试就行了。”

解析


只盯孩子学习成绩

容易落下“责任感”这一课

以目前“啃老族”的年龄层次来看,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一代,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被看做是“全家的希望”。父母很可能在一门心思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品质的培养。

沈阳市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滕放认为,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缺少对孩子责任感、分享意识、包容心的培养,使得孩子成年之后内心里还一直把自己当成“小孩”,甚至是“小公主”、“小王子”,希望其他人一直像父母一样给自己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包容自己,这样就容易在成年后产生诸多问题,难以正常融入社会。

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主任王永柏也认为,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容易受到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一些青少年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产生自私自利的问题。只有培养孩子“将心比心”,不以自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并体谅父母的辛苦。

中国医大一院精神医学科王哲教授也提醒家长,现代社会的“竞争文化”使孩子压力增大,过分竞争、过分强调“考第一名”会摧毁孩子的自信,再加上父母物质上的溺爱,就容易使年轻人面对社会时出现脆弱、逃避心理。因此,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培养孩子的信心、耐心、责任心和抗挫折能力。

支招


学习好不如“三观正”

别让孩子永住“象牙塔”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了全部,却养育出了“巨婴”。“巨婴”总觉得世界应该按照他们的想法运行,如果自己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就一定是别人做错了,责任都在别人身上。这样的“巨婴”不但会对自己的家庭造成巨大负担,也会成为社会的隐患。究竟该如何避免培养出“巨婴”呢?

首先,父母应避免溺爱和包办。在物质上,不应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要让孩子懂得适度,懂得感恩。在生活上,让孩子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避免“你只管学习,别的什么都不用管”的情况出现。孩子遇到困难时,尽量让他们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指导但别总代为解决。

其次,允许孩子犯错,避免过分追求完美。学习上避免“唯成绩论”。成长过程中的很多事情,不要因为怕孩子出错,就替孩子做,或干脆不让他做。犯错并改正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

最后,让孩子及时了解现实社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让孩子及时、充分地了解现实社会的运作方式,避免“过分保护”使孩子一直沉浸在“象牙塔”中。父母也应从小引导孩子如何适应社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面对委屈和挫折,使孩子的心理年龄不会与实际年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