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沈阳市第二批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定点医院,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北陵院区经过近一周的布局改造、人员培训、收治患者演练等前期工作,于2月7日15时正式开始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现在医院的收治情况如何?一线医护都是怎样工作的?带着这些疑问,2月11日上午,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了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北陵院区。
三天时间改造出所有隔离病房
1月29日,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到通知,要把医院北陵院区作为沈阳市第二批收治新型肺炎患者定点医院。医院第一时间启动隔离病房的改造建设工作。“我们医院的北陵院区在去年年底进行过装修改造,当时是按着医养结合模式做的,但并不符合传染病院隔离病房的要求。”沈阳四院副院长李济强告诉记者,隔离病房和普通病房不一样,它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出入不能走一个通道,医护通道和患者通道也都是分开的。医院后勤人员接到命令后迅速展开工作,昼夜赶工,仅用3天就完成了整个布局改造,达到了传染病医院“两通道”“三分区”的要求。“我们还在每个房间里安装了监控设备、热水器、空调、洗衣机等,使患者有舒适的休息环境。”李济强介绍。
医务科科长田宏介绍,四院北陵院区于2月1日已具备收治疑似及确诊新型肺炎患者的能力和条件,2月7日接到第一批7名疑似患者。截至2月11日12时,医院已收治22例疑似病例,出院14例。医院主要收治的患者有几个群体:沈阳市各个医院已做过一次核酸检测阴性、需要做第二次排查的疑似患者;在沈阳北站排查出的发热患者;市委党校隔离区出现发热的患者。
患者入院仍要进行“轨迹”消毒
“院内感染防控很重要,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做到医护人员零感染。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感染管理科科长高操告诉记者,每次医护人员接诊患者,到患者入住病房,再到患者离开医院,每一个步骤都要有严格的消毒过程。每天全院要保证至少两次的全面消毒,而且每名患者入住以后,还会进行“轨迹”消毒,就是患者每经过的一个地方,都会马上做消毒工作。同时患者出院以后的“终末消毒”也至关重要,不能给医护人员和下一位收治患者带来潜在危害。“出院患者的房间,我们平均消毒时间达到1个半小时以上,首先要进行一个全屋的紫外线消毒,照射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消毒人员再进入进行‘细节’上的消毒。”
机器人为患者送饭送水还送药
在沈阳四院北陵院区的隔离病房里,还有三位特殊的“护士”,它们就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送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无线路由器接收指令,可以将物品精准送至指定地点。医院信息网络中心郭迪飞介绍,目前院区共有三个机器人,每个机器人的托盘可以承受10公斤重量。“我们通过监控视频和机器人配合,医护人员先在有24小时紫外线消毒的通道换上隔离服,将每个病房患者所需物品分袋装好(避免取物时交叉感染)并做上标记,放在机器人的托盘上,机器人再听从指令给患者送饭、水等一些生活物资,有时还会给患者送药。机器人‘走’到患者房间门口,我们再通过床头呼叫告诉患者,出来取走就可以了。”郭迪飞说,机器人的使用,不但节约了人力,减少医护人员感染的机会,同时降低了防护用品的使用频次。
医护收到出院患者的暖心提醒
隔离病房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医护每天都在工作中修订流程、制定工作制度、进行病历书写指导,医护配合,与预防科、医保科、信息科随时进行沟通。同时,病房里的很多患者情绪都不稳定,医护人员还要化身心理医生,安抚平稳患者的情绪。
疑似患者周先生入院时候很焦虑,不吃不喝,拒绝一切检查。护士长张雪带领的护士团队对其精心照顾,经治医生李铎、值班医生黄超、李赛、赵严、杨佳昕分别和其谈话,主任陈平进入病房进一步交流,医务科科长田宏深夜还通过微信与他沟通交流,安抚其焦虑的心情。最终周先生积极配合检查,经过两次咽试纸筛查均显示阴性,可以出院了。高操科长带领团队做终末消毒的时候,在周先生的病房内发现寥寥数语的表扬信。大家瞬间红了眼眶,这或许是在特殊时期繁忙工作中最温暖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