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太爷杨逢春

2019-06-03   乐亭故乡人

作者:杨秀清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太爷过世那年,我刚4岁,根本不知他老人家的一切,是父辈们经常讲起太爷的长相、性格、为人和发家之道的。

五叔杨慰讲,我们是清初从欧洲经丝绸之路到中国山西,后移民来到河北乐亭的,所以太爷的长相仍似外国人,黄发须,深眼窝,蓝眼睛,白皮肤,身体健强。

大伯杨惠说,太爷性格开朗,争强好胜,善动脑筋,办事果断,能吃苦耐劳,与人为善。

太爷幼时家里只有10亩盐碱地,白花花的一片,草都不长。太爷春天在锄头上绑上草耙,一点一点地刮碱,然后种上高粱。起大早去拾狗粪苗地,结果高粱长得像“香柱”一样,收成无几。

太爷总想发家致富,后来发现盐碱地种棉花较好。太太在家纺线织布,省吃俭用。过年只吃顿麦子面掺苞米面、白菜放点虾皮做馅的饺子。一双鞋穿了18年,都是光脚干活。他总想办法攒钱置地,常说地是宝,地能生财,要想发财种三白(棉花、芝麻、麻)。后来学会养牛,看小牛就能知道长大是否能成才。买了小牛养大,卖个好价钱,这样能多挣点钱,于是开始倒卖牲口,常去倴城、昌黎、滦县、唐山等地做生意。

大伯10来岁时,就跟太爷去倴城,那年代倴城有个很大的牲口市。冬天,半夜赶着牛车出发,在车上盖个棉被,把钱放在大伯的裤裆里,怕中途遇上劫道的。太爷是那里的常客,人缘好,做生意讲诚信。如果看好小牛,想多买,可以赊账。也有想买牲口的,请太爷帮忙看好。因太爷长得像洋人,又是乐亭的,人们喊他“洋乐亭”(因姓杨,村里都叫他杨乐亭)。太爷不会写字,做生意以指纹为证。

有一年四叔杨兴骑着毛驴去倴城牲口市,看中了一匹马,想买,但带的钱不够,就总在那转悠。卖马的说:“你这头驴很像‘洋乐亭’的。”四叔说那是我爷。“唉呀!你早不说,把马牵去,老爷子如喜欢,下次把钱送来,不喜欢你就牵回来。”卖马的很热情地把马交给了四叔。

太爷因不识字,做生意感到有很多不便。到爷和二爷长大点时,家境略有好转,就叫他们去念私塾,当时叫大学堂。后来爷回家种地,二爷去东北习商。几年后,二爷在东北看出门道,想自己经营,但没本钱,回家和太爷、爷商量,太爷看出经商来钱快,但也有风险。当时家里已有两顷地了,经考虑,果断决定卖一顷地做本钱,叫二爷拿去,并把二伯父带去帮忙。二爷在东北经营有方,以后寄钱回来,又买了一顷多地,太爷很高兴。生意兴隆,儿孙争气,自编了顺口溜:“杨乐亭,把财发,除了杨平没哪家”(杨平是当时村里的头等户。)

不幸的是爷34岁英年早逝,对太爷打击很大,于是他一人担起全家重担。在他的努力下,父亲他们前哥四个都念了几年私塾,后都去东北习商。太爷年纪大了,把四叔叫回来经营土地,那年四叔18岁,庄稼活不懂。家里有个长工(管事的)叫毛老三,是地道的庄稼人,让四叔拜他为师,叫四叔和长工一样每天下地干活学艺。后来四叔成了一名成庄稼人,场里地里全在行。

太爷每天在那几顷地头转一遍。一次,看见高梁地里有杂草,进地脱鞋就爬着拔起来,从地这头拔到地那头,起来就回家了,光脚干活习惯了,竟忘记穿鞋。到秋天割高粱时,长工们发现鞋在高粱地里,经一夏雨淋日晒,拿不起来,全烂了。

太爷常教育子孙们,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有钱了不要高傲,要助人为乐。下辈人照做了。

本村有个叫李文亮的,孩子多,生活困难,他开了一块荒地,想种豆子,没种,爷借给一口袋豆种。当年豆子丰收,李扛着一口袋豆子来还。爷不要,李把口袋放下就走了,爷又叫长工把一口袋豆子送了回去,后来李逢人就讲此事。太爷去世时,他大哭一场。

二伯在东北五河林经商,商号仁和兴,二爷在牡丹江商号也是仁和兴。一次二爷从五河林回牡丹江。在火车站,看到一位老太太放声大哭,很多人围观,一问才知老太太把去哈尔滨的车票丢了。天冷老太太冻得发抖,二爷给了她去哈尔滨两倍的车票钱,叫她赶快去买票。围观者有人问,这人是谁?有人答,是仁和兴的杨惠民,大家豁然,杨家人都这么好,因为二伯也常这样做善事。

仁和兴在乐亭也有分号,叫福记(在原德记对面),由父亲杨忠(号子良)管理,那年代缺医少药,村里人有个小病小灾的,进城去找父亲,父亲就给他们求医买药,有求必应。

太爷老了,杨家靠勤劳和智慧也有钱了,在东北各地有农场、林场、工厂、商店、银行等,雇员5000余人,家里有良田五倾多,长工20余人。岁数小的叔叔们都去北京读书,在东巩固庄算是头等户了。太爷他老人家一生悟出了一个道理:有钱不如有个好后代。

1938年初,太爷去世,享年78岁。临走有遗言,不发送,省下钱建学校,造福子孙后代。1938年底逢春小学建成,盖了教室18间,办公室2间,四周围墙,外边操场上有篮球、网球、铅球、铁饼、跳高、跳远等场地,院内有压板、乒乓球台,院中央栽了两棵梧桐树,教室前边种花,操场前边有7棵倒栽柳,墙后有7棵大柳树,四周栽的杨树撮子。学校由大伯回家主管,附近村的孩子们都可以读书了,贫困的孩子免费学习,学校还供给笔墨纸张。

太爷趣事

奶奶笑谈,太爷一辈子只照过一次镜子,是娶了儿媳后。家里有了镜子,他也去照,一看,啊!我还是这个模样,扭头走了,以后再也不照镜子,也不允给他照像。

有一年他去海边,想买地投资发展。因长相特别,当地渔民都吓跑了,以为洋鬼子来了。

一年冬天,太爷和一些年纪人在寨子根(用桔杆夹的)下晒日头。一李姓老头说,我最远到过下海庄,看见过大海。太爷说,我到过唐山、滦县、昌黎,看见过烧火的车,又黑又长,在两条铁棍上跑,还看见过烧电的灯,怎么吹都不灭……

1950年,我到昌黎师范读书,校门口有一个补鞋的老头,有一天我去钉鞋掌,他说:“听口音你是乐亭的?”“是的。”“哪庄的?”“东巩固庄的。”“东巩固庄有个叫杨乐亭的。”“是我太爷。”“那是杨善人,好人哪!”“你是哪庄的?”“白庄的。”可见太爷在乐亭十里八庄小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