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AFP),又叫甲种胎儿球蛋白,属于白蛋白家族,主要由胎儿肝细胞及卵黄囊合成。甲胎蛋白在胎儿血液循环中具有较高的浓度,出生后则下降,至生后2-3月甲胎蛋白基本被白蛋白替代,血液中较难检出,故在成人血清中含量极低。
甲胎蛋白具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运输功能、作为生长调节因子的双向调节功能、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诱导凋亡等。
(图源:摄图网)
甲胎蛋白与肝癌及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多种肿瘤中均可表现出较高浓度,可作为多种肿瘤的阳性检测指标。目前临床上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疗效监测。
肝癌细胞可分泌较多的甲胎蛋白,因此,临床上把甲胎蛋白作为诊断肝癌,筛查肝癌的一个很有效的指标。
但是,甲胎蛋白处于高水平状态并不一定发生肝癌,有些肝病病人,特别是肝硬化病人,肝细胞被破坏,新生肝细胞不断分泌甲胎蛋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肝硬化病人而言,短时间内甲胎蛋白水平相对较高是病情得以缓解的表征。
虽然甲胎蛋白是筛查肝癌的这么一个指标,但是有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肝癌起源于两种内皮细胞,一种是起源于肝细胞的,还有一种是起源于肝脏里边的胆管上皮细胞的。
肝脏中包含肝细胞和胆管内皮细胞,由胆管内皮细胞恶变形成的肝癌,甲胎蛋白水平并不会升高。在所有肝癌患者中,大概不到五分之一是由胆管内皮细胞恶变形成的肝癌。
另外,孕妇的甲胎蛋白水平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胎儿发育到中晚期,肝细胞及卵黄囊内会分泌大量甲胎蛋白,一般生产后一年左右可恢复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非典型的肝细胞发生炎症也会导致甲胎蛋白升高,比如发烧破坏了肝细胞,在产生新生肝细胞的时候,新生的肝细胞会分泌这种蛋白质。但是含量不会太高,持续时间不会太久,一般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水平。
目前,甲胎蛋白主要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筛查肝癌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