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兆成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今日头条号:乐亭故乡人
题图提供者:刘玉屏
黄坨村原党支部书记赵惠兰和本村青年妇女在田间(1974年摄。资料提供:刘玉屏)
我们黄坨村是马头营镇一个中等偏大的村庄,现在方田整齐划一的排列在村的两侧,机耕路旁一排排经济林成为一道道美丽的田间风光。村庄统一规划后从南到北二十六排平房全修了硬油路,一公里长的中心大街和老百姓门前都栽上了名贵的观赏树。村西外环路南直通马头营镇,北通沿海高速,方便了村内外人的劳作和出行,自来水塔下是村里宽阔的活动中心,设有各种健身器材和灯光球场,是广大村民休闲活动的好场所,走在我们村的大街小巷真有一派城市风光,看到这些发展和美好的景象不能不使我们想起我们村的老支部书记赵惠兰同志。
赵惠兰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嫁到我们村李文宗家的,由于丈夫常年在外工作,她年青的时候就成了家里家外的一把手。特别是在如火如荼的解放战争中,她积极参加支前工作,做军鞋、交公粮,处处走在别人前边。1948年她被选为劳动模范,参加了十三分区在天津召开的先进代表大会,得到了一台拉梭机和先进生产工具的奖励,音乐工作者还为她谱写了歌曲,歌词是:
妇女赵惠兰,生产做模范,
开大会受奖励,得了个拉梭机……
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小调,当时在乐亭大地上广为传唱。1949年春天,他光荣地到北京出席了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她的光荣也为我们乐亭人民争来了荣誉。
解放后,她带领周围的乡亲第一个组织了互助组,53年又是在马头营乡第一个组织了初级社,54年她又当了高级社社长,58年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她成为闫各庄大公社的副社长。她本来很有条件离开农村,成为脱产的国家工作人员,可是他在公社精简下放中第一个提出我还是哪里来的到哪里去,毅然回村当了支部书记,并且一干就是20多年。在她的领导下,我们村的老百姓一步步的走向富裕的道路,粮食产量和对国家的贡献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她不但会抓农业生产,也更懂得抓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七十年代中期,我们村靠一个马蹄窑起家就发展了十几个工副业项目。在工副业上的劳动力就上百人。工副业的年纯收入在当时就达到了人均1200元,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我们村各方面的发展。1982年就在全县第一个建了自来水水塔,家家户户也像城市人一样吃上了自来水,购买了东方红拖拉机、东风140大汽车,全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
赵惠兰是一个立足现实,不骄不躁,永远追求进步的人,她从1956年起就是乐亭县委委员,而后他又被选为河北省妇联的执委、唐山地委委员、劳委会委员,担任过乐亭县人大常委会常委。1964年光荣的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粉碎四人帮后,她又于1978年出席了全国三八红旗手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这些荣誉的面前,她总是谦虚的说,这些成绩都是老百姓创造的,是党为了激励我们不断进步而给的,我只是代表大家把荣誉领回来的。
赵惠兰同志在生产劳动中总是以身作则,生产季节总是在田间泥里水里和大家一起参加劳动,50多岁时还肩担大水桶和大家一齐挑水抗旱。她事事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经常走门串户做群众工作,父子翻脸、婆媳怄气,她总是在炕头上帮助化解矛盾。1971年,我们村的一个年青人,30多岁就病逝了,抛下三个孩子和老婆,家中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赵惠兰出现在办丧事的现场,说:棺材的事,我帮你们办了。死者的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要给他下跪致谢。她说:这是我应该办的,只要是我们村民的困难,我绝不会坐视不管。
赵惠兰廉洁奉公,不搞特殊,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在她的带领下,我们村几十年来几任干部,几十名同志参加村队领导,从来没有一个人因经济问题犯过错误,他带出的领导班子,在工作上都是个顶个的好手。
2010年6月赵惠兰以91岁的高龄去世,全村人人悲恸不已,在镇村两级干部的组织下,召开了追悼会纪念会。在送葬的时刻,全村关门闭户,涌上街头送别这位可敬可爱的老支部书记。赵惠兰同志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她是我们黄坨村的光荣,是我们乐亭县的骄傲,是我们冀东大地培养出来的女中豪杰。
赵惠兰的奋斗精神在我村的事业中永存,她的高贵品格在我们黄坨人民的心中永驻。(作者刘兆成,乐亭县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