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三月,随着复工复学逐步推进,很多人已经换下冬衣走上街头。
可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宅家虽然有点闷,但过敏这个老伙计还是消停了一阵子,现在生活按下重启键,各种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皮肤炎也重新say Hi了。
出门走走多好啊,偏偏有些人倒个垃圾再回来都能起一身红点,越挠越痒,越痒越挠,吃了抗过敏药竟然都压不住!
其实这毛病不是过敏胜似过敏,不少人曾遭遇过,却被酷似过敏的症状引到了岔路上。
真相来了:
药物+光照=光敏反应
与紫外线过敏不同,光敏反应是当患者服用或局部使用某些药物后(当时并无过敏症状),一旦遇到光照刺激,就会浮现症状。
出现光敏反应,药物和光照两个元素缺一不可,即药物+光照=光敏反应。
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光照不限于太阳光,还包括各种强烈的灯光。
出现光敏反应的患者被光照过的皮肤处会出现红疹、水肿,同时伴有瘙痒、灼痛或出现色素沉着,重者可有水疱,水疱破溃后还可形成溃疡或糜烂……
痒痛红肿
小心是光敏药物惹的祸
是否会出现光敏反应,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如皮肤敏感者、孩子、老人以及有人体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身上更容易发生,但其背后的另一大推波助澜者就是光敏药物。
所谓光敏药物,就是包含的某些可能引发光动力反应。常见的光敏药物,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正在吃的
喹诺酮类抗菌药就是光毒性发生率比较高的一类,代表药物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等;
抗高血压药物,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
磺脲类降糖药,如第一代口服降糖药D-860;
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
镇静药,如异丙嗪、氯丙嗪;
利尿药,如氢氯噻嗪、氨苯蝶啶。
此外,维生素A类药物、部分抗结核药、心血管类药(强心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降脂药)、抗抑郁药、消化系统药以及含雌激素、孕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等也会引起光敏反应。
平时在吃光敏药
怎样才能防中招?
这么多熟悉的药都可能是“祸源”,万一狭路相逢,小乐教你几个对策
如果你曾经出现光敏反应,看病开药时应该告知医生,尽可能避开光敏性药物。
如果实在没有可替代药物或光敏反应较轻微,可继续服药,但必须注意以下6个方面。
1
使用光敏药物期间及停药后至少5天内,一定要注意防晒,尤其在10:00-14:00阳光最强烈的时段,避免服药后立即出门。
2
光敏药物服用剂量如果是一天一次的,最好选择晚上服用。
3
不得不出门,即使夏天也要穿长袖长裤,戴上遮阳帽或打遮阳伞,面部、手部暴露部位要抹好防晒霜,防晒霜还要定时补涂。
4
服药后户外活动,皮肤出现发痒、灼热感或出现红斑,要及时回到室内(最好也远离室内明亮的光源),用冷毛巾湿敷红肿发热部位。
5
出现皮疹后应停药即可,并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换其他药,以免延误病情。
6
在服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该药物是否为光敏药物,以保证可以正常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