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比如焦虑、强迫、抑郁,这些问题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力。吉利根说,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
他的老师,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说:找到所谓“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优雅地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
具体步骤是:看到一个问题行为;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学习用好的方式去表达这份动力。如果你想改变别人的问题行为,可以告诉他,他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有多么好。
第二概念是被动攻击,是将攻击性视为了不好的东西,于是用了不好的方式去表达它。可以对自己说,愤怒和攻击性是好的动力,当你真能这样认为时,就能用好的、主动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接下来是问答时间
问:人是过去经历的总和,如果有个人和你有相同的人生经历,那可能你们之间,就会有很深的默契,是难得的感情。这部分又说我们容易喜欢上,和自己外在表现相反的人。所以到底是和我们相似更吸引我们,还是相反更吸引我们呢?
答:武老师认为,人在恋爱中,容易找和自己不同的。异性恋不就是最不同的相互吸引吗?一般是一个阳刚的男子和阴柔的女子的结合。
这种相互吸引,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感受上的,一般情况下,女人很难被一个特别娘的男人吸引。关于这一点,荣格有非常经典的论述,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咨询中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找的伴侣是自己的-a,而出轨的对象,却是和自己相像的,彼此深深地理解,可就是没办法走到一起,所以默契和相互吸引,是很不一样的。
问答1
问:“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是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找性格互补的对象?
答:武老师认为,恋爱最讲感觉。真正让你陷入爱河的,是强烈的感觉,所以别找什么恋爱指导师,指导自己如何恋爱,听从自己的心和感觉,投入地去爱、去受伤,然后看到完整的自己。
问答2
问:“意识和潜意识是二元对立的”它们没有统一的时候吗?我愿意干某件事,难道我潜意识就一定抵触它吗?做真自我,是意识和潜意识相统一吗?
答:意识和潜意识合一的话,人就开悟了。
意识就是“我”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而潜意识就是“我”不愿意接受的心灵内容。对于前者,“我”认为是对的,好的,可以呈现的;对于后者,“我”认为是错的,坏的,不可以呈现的。所以意识和潜意识必然是对立的。
当你发自内心想干一件事,这是意识和潜意识就是统一的了,而这时也就没有潜意识的说法了,因为都处于意识层面。做真自我,自然也是意识和潜意识合一。但这非常不容易,甚至是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的功课。
所谓开悟,可以视为“全意识”状态,就是你能感知到一切体验,不再排斥任何体验,而这时的自我、语言和思维都会消失,因为不需要了。
武老师说,他离这个层次还差太远,所以只能说说,精神分析治疗就是不断把人的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
问答3
问:人要和自己的内心连接,即使那部分是丑的、恶的,可是人不都是在追求好吗?如果越好就越坏,那怎么办?
答:武老师认为:在体验和觉知上,去体验和觉知一切;在行为上,选择对别人好,不去伤害别人。从终极意义上讲,觉知就是光,当能觉知到自己内心的一切体验时,就意味着,全然照亮了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死时,指着自己的心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龙场悟道时,彻底明白了: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
问答4
问:是不是一个人越渴望成功,潜意识就越希望平庸?一个人看起来越乐观,潜意识却很消极呢?那怎么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呢?
答:平庸并不比成功差,悲观也不比乐观差,消极也不比积极差。他们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不可能只要这一面,而不要那一面。
对于真善美,《道德经》有非常美妙的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因为人的头脑会做分辨,而一分辨就出现了二元对立,当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事物善时,他们反而可能集体趋向恶。
比如纳粹德国,他们集体认为的善是爱德国,结果催生了集体的恶。比如王莽,他是孝道文化的顶级代表,被推举为皇帝,试图建立理想国,却让整个国家陷入分崩离析。
问答5
问:教育孩子肯定是引导孩子学习,我们觉得好的品质。但这样会使得我们的孩子,未来因为潜意识的支配,去靠近那些拥有“坏我”人格的人,这多可怕。如果这样岂不是我们教育存在巨大问题?
答:比如如果你认为乖巧懂事,就是“好我”并以此教导孩子,那孩子未来可能会被狂放不羁的人吸引,甚至被他们伤害,要付出很大代价,去学习如何同时拥有这两种品质。
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守住一些必要的底线,关于人品和人性,要给孩子一个很大的空间去尝试,去认识,最终形成他自己。
问答6
问:如果a与-a达成了平衡,那性格岂不是没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以本真,在红尘中行走?
答:武老师认为,他反对中庸,喜欢极致,觉得应该去体验极致,同时又有极大的胸怀,也就是自我,去容纳这两者,痛痛快快地爱恨情仇,体验人性和世界的丰盛复杂,这才是生命。
问答7
问:我们为所欲为的用自恋、性和攻击性,来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的强大,会不会对社会造成破坏?我们讲的生命力特点是不是要限定在一定的范围?
答:有一个关于自由的定义:当我没有主动伤害谁时,我就可以自由。所以这有一个前提是,不是不去伤害谁,不去破坏社会。
问答8
问:如果有人对黑暗的东西好奇,难道也要全然融入体验来了解吗?那岂不是没下线了吗?会不会勾出纯然的邪恶呢?又或者,只要是出自本性的东西,就不会是邪恶的?邪恶都是扭曲后的结果,抑或这个“与痛苦共处”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答:荣格认为,世界上人类呈现的一切,都是你的内心。所以他提出一个观点:将世界上的一切凝聚于已心。荣格的自我修炼是这样的:观察自己内心的一切活动,如实如是。当这样做时,就是在用觉知的光照亮内心的一切。
这是一个极度刺激的过程,你会看到内在想象比外在世界还要复杂、可怕与残酷。当然也无比美妙,所以武老师说,想象中你可以做一切事,但在行为上,请不要伤害人,不要破坏社会。
总结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棵大树,树冠要伸向天空,而树根要扎根于大地,树冠尽可能地伸展,这是正能量;树根也要尽可能地伸展,这是所谓的负能量,是黑暗,但如果没有它,看起来在茂盛的大树,也可以轻易被摧毁。
“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是希望通过对人性复杂的解读,让大家更好地活出自己,并不是说别人的人生也是你说了算,更不是说去伤害别人和破坏社会。
当我们由衷地明白自恋、性和攻击性,是多么好的生命力时,就可以活出热情和创造力。当我们将他们视为“坏”时, 我们自己伸展不开,也会用各种方式去伤害别人和社会,因为不管你怎么压抑,它们还是要表达伸展的。——武志红
思考
你会看到内在想象比外在世界,还要复杂、可怕与残酷。我真的看到了,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想象,我想什么就会出现什么,确实是这样,好神奇。为什么我越说,越觉得像邪教宣传,哈哈。
生活中有一个人告诉你,平庸不比成功差,消极不比积极差,悲观不比乐观差。瞬间让我想到了,Facebook大楼上,跳下来的那位员工。
他可能没有看到这句话,有落泪的冲动,太多东西裹挟着我们,只能向一个方向走,可不能忽略的是内心的压力,和不断经历的轮回。
庆幸的是,我会在将来,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感恩不断精进的自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