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讲中气不足:
脾胃位于人体的中焦,处于“中央位置”,所以脾胃之气,基本上可以被理解为中气。简单点理解,中气不足就是脾胃之气不足。
中气不足,会有哪些表现?
1、四肢乏力,不耐久劳,上了一天班,或者稍微有一些劳作,就变得疲劳不能自持。
2、不爱说话,说话声音低微。这是中气不足,不能支持气息出入的结果。
3、食欲下降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气虚,自然不思饮食。
4、自汗怕冷
中气虚,则一身之气不得生化,故而卫气不足,腠理疏张,形成自汗。同时,这样的人也容易怕冷畏寒。
5、口渴
由于脾胃气虚,不能生化上承津液,所以我们就会口渴。但是由于脾胃虚弱,痰湿内积,所以尽管口渴,患者却不怎么喜欢喝水。
6、内脏下垂、小便失禁
由于中气不足,一身之气衰弱,不能固摄脏器,所以它们难免会脱离本来的位置,产生胃下垂等疾病。女性到了一定年龄,还会因此出现尿失禁 。
7、莫名低热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土位,导致发热。
当然,中气不足产生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临床上有很多现代医学的疾病,和此也有密切关系。受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你中气不足了,该怎么办呢?
补中气,简单点说,就是补脾气,这里给大家3个办法:
1、补中益气汤加减:
君药——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重用。
臣药——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增强其补益中气。
佐药——当归、陈皮,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佐使药——升麻、柴胡,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则诸症自愈。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但是,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2、四君子汤加减:
君药——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佐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健脾祛湿效果益著。
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四药配伍,益气健脾,常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气虚者。
3、参苓白术散加减:
君药——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
臣药——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山药、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兼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
佐药——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
佐使——药桔梗、炒甘草健,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载药上行,培土生金;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综观全方,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使脾气健运,湿邪得去,则诸症自除,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感悟
可见,上面的3种办法,的确是改善中气不足的好办法,难怪流传千古。如果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科学应用,完全可以实现对身体状态的有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