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于一些东西的区分有点不清楚,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痰,其中又是分为热痰和寒痰,为此不少人不知道如何改善,为此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
那么痰,是怎么形成的呢?
中医意义上的“痰”,并不是单单指日常所说的产生于肺部、通过咳嗽可以排出体外,并能被我们所看到的痰,而是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
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
原来,痰的稠厚程度和颜色的深浅程度与体内的“热”有着密切的关系。体内有热,那么痰就黄稠,体内无热,那么痰就稀白,而黄稠的程度越高,也就反映了体内热的程度越高。
通常痰也会分两种——寒痰和热痰
1、寒痰,属于寒证,一般色白而稀,或呈泡沫样,或呈胶胨样的痰称为“寒痰”。一般发病原因多属于外感风寒,在改善上寒痰,主要是口服疏散风寒、化痰止咳的药物。
2、热痰,属于热证。一般色黄而稠厚,甚至为黄绿色的痰称为“热痰”。一般多是风寒入里化热或者是风热感冒引起的。改善热痰则要清热化痰药物。
如何辨别寒痰和热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2步,一看表现,二看病症。
1、热痰
一般表现:(1)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粘脓或粘浊痰,常不易咳出。
(2)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发热,脓涕,咽痛,口渴,尿黄,便干。
(3)本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以痰脓或粘调,舌质红、首黄,脉弦滑数为辨证要点。
(4)如痰少而粘稠不易咯出为侧重考虑燥痰,并应随时注意热喘、肝风内动之候出现。
看病症:痰热蕴肺,防失宣降,故咳嗽、痰脓或粘稠不易咳出;痰热化火,故发热、咽痛、口渴、尿黄、便干为热甚伤律、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属痰热之象。
改善方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一般有清气化痰汤加减,其中黄芩可以清泻肺中实火,为方中的君药;陈皮、枳实可以理气降逆、调畅气机,为臣药。
再以瓜蒌仁清热化痰,半夏、茯苓、胆南星燥湿化痰,苦杏仁宣中有痰、化痰止咳。诸味药合在一起就可以起到清热化痰、降气止咳的功效。
2、寒痰
一般表现:咳嗽咯痰,痰性状为白色泡沫或粘稀痰,常较易咳出。舌苔薄白或腻,脉弦紧
(2)恶寒发热,流清涕,口不渴,尿清长。
(3)本证多为慢支急性期感受风寒或寒湿之邪所发。以痰白色泡沫或粘稀痰,舌首白、脉弦紧为辩证要点。咳痰,如痰多易出为侧重应考虑湿痰,并应随时注意血瘀伤络,寒痰化热成寒喘之征候出现。
(4)寒痰多因于阳虚,还应注意患者有无阳虚证候。
看病症:寒痰阻肺,肺气闭郁不宣,故咳嗽、咳痰、稀痰易咳出,苔白腻。寒邪束表,故恶寒、发热、流清涕,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均为寒痰之象。
改善寒痰:要温化寒痰,小青龙汤加减等。小青龙汤证,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喘。发热是表未解,干呕而咳是水气为患。证属外寒内饮,法宜温肺散寒,化饮降逆为治。
方中用麻黄以开表;半夏辛温化痰止呕;干姜、细辛性味均辛温,共奏镇咳行水之功;桂枝、白芍行营卫而散表邪;五味之酸以敛肺之逆气;甘草之甘以和诸药。
综上所述:
问世间痰为何物?怎么区分痰是寒痰还是热痰?这回给大家讲明白。然而由于体质不同,为此必须是先辩证,然后再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