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患者糖尿病,到9岁血糖控制良好,她经历了什么?

2019-11-28   糖尿病同伴

1型糖尿病患者和家庭,常常面临很多挑战、困惑和煎熬,他们甚至有时觉得患病是自己的错。正确认识疾病,专业医疗团队的帮助和支持,友善的同学关系和社会氛围,有助于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一位化名“可可”的小女孩儿,在4岁时因为第二性征发育明显,被诊断为“性早熟”,长期药物治疗,仅半年后又患上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与胰岛素为伴。

可可的妈妈曾经是一位行政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大患上精神分裂症,长期服药控制,后来可可患病,她很是自责,终止了服药,一门心思看管女儿。但可可的血糖常常波动,她自己的情绪也不稳定,夫妻之间常常发生争执,渐渐仿佛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交流越来越少。

可可9岁的时候,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想要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这时候可可已经患1型糖尿病五年,上小学四年级,因为血糖波动,很多时候不能参加体育课,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担心她,她也无可奈何。

入院前可可的动态血糖如下图所示:

对于还不具备完全自我照护能力的儿童来说,父母是主要照护者,我们既要帮助可可,也要帮助可可的妈妈。

通过系统评估,我们确定了需要在糖尿病的认识、低血糖应对、高血糖急症、胰岛素注射技巧与操作、心理情绪困扰几方面提供帮助,之后,我们进行了问题解决的优先顺序排序,首先解决心理情绪困扰。

上四年级的可可,不仅有学习的压力,还有疾病的压力,他人异样的眼光,老师同学们的“过分”担心,都让她觉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我们用丹麦“steno糖尿病对话卡”与可可进行了交流,并借助互动折纸游戏,了解了可可的愿望与担忧。

对可可妈妈进行的抑郁及焦虑量表评估显示,抑郁自评量表75分,焦虑自评量表62分,提示可可妈中度焦虑。在与可可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以倾听为主,表示理解她常年照料孩子彻夜难眠的不易,并分享其他1型家庭的经验和故事,还推荐“发泄球”给她作为情绪排遣方法。

通过这样的沟通,可可母女与我们照护团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可可妈从时时盯着手机看血糖,不进行眼神交流,变成主动跟可可一起找照护团队聊天讨论,学习了解疾病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可可的血糖波动也逐渐减少。

可可已经9岁,可以学习照顾自己,但孩童的理解力还不能消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所以照护团队自己制作了卡通教具,让孩子在玩耍中了解糖尿病和糖尿病的治疗。

对于终身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来说,部位的轮换与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使用“胰岛素追踪管理系统”进行评估,发现了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使用系统教案传授理论知识,利用轮换图指导可可实操演练。

营养师也对可可进行了随访指导,从食物的重量、蔬菜的选择到油脂的分量,让可可能够在控制血糖的情况下,保证身体发育所需的营养。


通过团队共同照护,自我学习成长,可可的血糖变得非常平稳:


出院以后,可可回到了日常生活,但仍然跟照护团队保持联络。

有一天,可可在群里发了一条信息,说她因为低血糖,再次被老师留在了教室。


经过讨论,可可自己找到了低血糖的原因。她说,因为之前血糖偏高,所以加大了胰岛素用量,导致后面出现低血糖。后来,可可骄傲地发来一张血糖图片,骄傲地告诉照护团队:上完体育课,血糖仍然保持平稳!


直到目前,可可的血糖都控制得较为理想。可可妈妈也情绪稳定,回家后主动恢复了药物治疗。

在照顾1型糖尿病儿童的过程中,如果孩子因为糖尿病而觉得自己跟其他人不同,可能会影响社交能力发展。患病孩童和他们的父母需要了解,得糖尿病不是他/她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照护团队在指导控糖技术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规律地参与学校活动,协助孩童学习相信他人可以帮忙照护糖尿病,这样,学校生活就不再是挑战,而是社会支持的来源。

作者 汤 虹

护理卫教师,糖尿病教育者,三级健康管理师,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曾于北京强生糖尿病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并取得糖尿病教育者认证。于2014年、2018年两次赴台湾彰化基督教医院、李氏联合诊所学习糖尿病共同照护,2019年在台湾糖尿病卫教年会进行海报交流。

来源: 班廷糖尿病医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