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0的美国片,可能比国产片更懂得中国人失眠的真相

2019-09-11     上官文露读书会

导演: 大卫·芬奇

编剧:恰克·帕拉尼克 / 吉姆·乌尔斯

主演: 爱德华·诺顿 / 布拉德·皮特 / 海伦娜·伯翰·卡特

类型:惊悚/剧情/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德国

上映时间: 1999-10-15

片长:139分钟

/ Part 01

亚健康的精神,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精神亚健康的时代,你在用什么方式缓解压力?

坦白说,我曾经一度非常喜欢看吃播,最早的时候还没有国产大胃王的出现,主要还是些日韩主播,他们往往形象过关,像朋友一样边聊边陪着你吃饭。

那些你控制涉入的卡路里,那些你欲吃又止的垃圾食品,他们会在镜头面前“暴风式吸入”,吃给你看,那些压力,那些暴饮暴食的欲望,似乎也随着他们的吞咽,逐渐瓦解。

但不知从哪天开始,吃播不再小众,它开始在网上病毒式的蔓延,各式各样的人面前都开始出现堆积如山的食物,主播们一口不嚼的从喉管咽下去,不能吃的最快就要吃的最多,不能吃的最多就要吃的最奇葩,一种畸形扭曲的审美在整个吃播团体中弥漫开来,甚至发展到不可控的局面。

看吃播反倒成了一种压力。

更多的时候,我可能只会拿着手机,手指划掉一个个画面,一则则消息。

抖音、快手、微博、微信、游戏......

越来越无用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的情绪,越来越麻木的神经,压力和时间在划手机时短暂消失,一部小小的手机主宰了人类的情绪。

我有时也会问自己,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会不会陷入到一种更焦躁的状态?

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人的压力将倾向哪个方向?

一部上世纪末的电影给出了答案。

暴力,即本能。

有人说这部电影创造了布拉德·皮特最帅的角色,有人说这颠覆了他们对于电影的认知,豆瓣9.0的高分,近百万人评价。

大卫·芬奇的这部《搏击俱乐部》,让我始终想起歌德所说的一句话,那是我所听过关于艺术的阐释中,最深得我心的一句:

“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想要同世界结合,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

压力?迷茫?痛苦?

来自世纪末的一记重拳,告诉你活着的意义。

/ Part 02

循环的人生,来自上个世纪的中产悲歌

我们究竟为什么焦虑?

每个人大概都能具象化一个理由出来。

于电影的主角杰克而言,他已经超过六个月无法入睡,失眠症如幽灵一般缠着他,抽空他的精力和意志,让他感受不到任何真实。

在此之前,他过着怎样的人生?

坦白来说,杰克算是一个中产。他在一家知名汽车企业上班,跟今天坐在办公室的白领有着别无二致的体面,生活在“星巴克星球”、“微软星球”,每天和冰冷的账目和汽车事故打交道。

因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所以他对老板唯命是从,不敢反驳,让出差出差,让加班加班,辛苦工作之余,最大的乐趣是看产品目录,不需要带脑子的买买买,昂贵的手工杯子,昂贵的地毯和桌子,物欲追求到了极致,就成了一种空虚。

除了满屋子死物,杰克只有一份工作,一份薪水,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社交,没有感情,走在大街上,他毫无存在感,在这个社会上,他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杰克的失眠症从空虚中而来。

因此他加入了睾丸癌互助会,和一群“不是男人”的男人相互拥抱哭泣诉说,而很快这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情感需求,各种濒死的绝症互助会,都成了杰克寻找心灵寄托的场所,依靠这些临死之人释放的善意和对生活的留恋,杰克得以回到家中,睡个好觉。

诡异吗?

更诡异的是,杰克在这看到了和他相同目的的人,他们一样的空虚,一样的寻找着精神寄托,这种照镜子的方式,让杰克发现自己是在饮鸩止渴,这些绝症俱乐部无法从根本上治愈他。

杰克再度陷入失眠,直到在飞机上遇到肥皂商人泰勒,两人一见如故。当杰克返回公寓,发现一场大火把他住所烧得一干二净后,他顺理成章的借住于泰勒家。

其实,泰勒这个角色站到了杰克的对立面。他的本质是一个反社会分子,与常人不同,他是昼伏夜出的工作者,做电影放映员时将成人电影剪到儿童动画片里,当酒店侍者时撒尿在甜点上,杰克想借宿他家,他第一句话是“用力打我”。

两个成年人在酒吧门口毫无形象的互殴,拳拳到肉不留情面,杰克感觉到了痛,也感觉到了真实,当失去了物欲的束缚,他们开始变得自由。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他们,以至于最后他们需要场地,需要规矩。

“搏击俱乐部”因此得名。

来的都是什么人呢?

泰勒作为俱乐部的创始人,曾这样说道:

“我在这里看到了最强最聪明的人,但是你们的潜力被浪费了,你们做着社会上最底层最琐碎的工作,做侍者、加油工、洗车工,或者打着领带上班。

广告诱惑我们买房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我们的时代没有战争,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战争是心灵的战争,我们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从小看着电视,相信有一天,我们长大后我们会变成富翁、明星或者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那是我们渐渐面对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加入这个俱乐部的人,用更易懂的话,他们往往是loser,不管这个失败者是由外界给你定义,亦或者是你自己发自内心觉得。因为迷茫,他们愤怒,这个俱乐部不再假惺惺的给大家一个哭泣示弱的渠道,而是点燃大家的怒火。

暴力,这种人类的本能,有时是一种最有效的治疗药,有时也是你最真实的一面,在这,你拥有绝对的个性,绝对的自我。

杰克赚着不少的工资,足以让他过上中产的生活,但他的痛苦压抑并没有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得到任何改善,打着领带上班的你和我,某种程度上只是更体面的流水线工人罢了,人到中年,危机从空虚而来。

就像泰勒所说:

“工作不能代表你,银行存款不能代表你,你开的车也不能代表你,皮夹里的东西不能代表你,衣服也不能代表你,你只是平凡众生的其中一个。”

我是谁?我到底要做什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下半生都要如此生活吗?

杰克始终在找这个答案。

而为什么泰勒却如此清楚?

/ Part 03

每个人都有渴望成为的他

叔本华说过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搏击俱乐部初建,实际上就是满足参与者的欲望,在固定的场地里一对一得打,不限时不限人,只要不打死。

这些参与者平时上班被老板压榨,被顾客鄙夷,被生活玩弄,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在城市里做loser和屌丝,但在搏击俱乐部,人人平等,他们得以痛快宣泄,赢就是赢,输就是输,靠的是力气和本能,不是你读多少书,你有多高的社会地位。

但一次,两次,三次,时间久了,单一的发泄方式令他们的压力再难以释放,怎么办?

泰勒给出了新的任务,他们需要找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打架,但必须打输;在之后,泰勒给俱乐部里的人挨个布置作业,他们去毁坏广告牌,扎轮胎,打砸车辆,摇身一变成为这个城市最不稳定份子。

著名的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曾在1974年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做过这样一个表演。

她在演出厅贴出告示,允许观众随意挑选桌上的72件物品与艺术家进行身体接触,这其中有鲜花,有蜂蜜,也有剪刀、匕首、十字弓,甚至一把装有子弹的手枪。

整个过程,阿布拉莫维奇接受麻醉在椅子上静坐,观众拥有绝对摆布她的自由。

这些人做了什么呢?刚开始是温柔的试探,他们献花,他们友善。长达六个小时的表演,渐渐让所有人都意识到阿布拉莫维奇真的无法对他们进行反抗,于是观众的胆子大了起来。

有人剪碎了她的衣服,有人拿刀在她的身上划下伤口,甚至有人举起枪托,将上了子弹的枪对准艺术家的嘴——直到被另一名惊恐的观众夺下来。

我们究竟在做什么?

当阿布拉莫维奇从麻醉中恢复知觉,伤痕累累的起身走向观众,没有人敢和她对视,人们四散逃开。

这便是人性本能的恶之花。

在泰勒的蛊惑之下,所有人都陷入到了癫狂的状态,可笑的是,他们加入搏击俱乐部的初衷是什么?是不满那个阶级森严的社会,不满物质绑架自己的生活,他们想要找到身为“人”的实感,想要活得有血性。

可在泰勒的组织下,搏击俱乐部成了他指哪打哪的一只军队,这些人狂热的追捧着这位俱乐部的创始人,甚至会让你想到纳粹、极权等等不好的画面。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当杰克的朋友鲍勃在执行泰勒的任务中死去,按照搏击俱乐部的规矩,参与行动的人不能拥有姓名,这使得杰克陷入崩溃,他说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是鲍勃·宝森。

搏击俱乐部的人立马像机械复制一样大喊鲍勃的名字,他们以为但凡死去的人,都有“鲍勃”这个代号。

想要推翻旧秩序的人,终于还是将另一种秩序强加于自己身上。

而泰勒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想要摧毁这个世界的物欲,在他的逻辑里,只要没有物质,自然没有对物质的欲望,什么金融大楼,个人信用信息中心,都是他派出手下要用炸弹摧毁的东西。

他恨死这些把人类变的规矩,变成行尸走肉的条条框框,他恨死这种不真实的生活,让他找不到自由和理想,但他究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他好像生来就如此自由,如此胆大妄为,如此目空一切,他好像没有任何理由去憎恨这个物质社会。

电影的结尾,将泰勒和杰克的面孔渐渐重合。

是的,他,就是他。

泰勒,只是杰克不满生活,不满上司,不满工作,不满人生所释放的精神怪兽罢了。

又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的故事,最后在争夺对头脑的主控权时,杰克以近乎自杀的方式,终于杀死了泰勒。

但一切已经来不及了,大楼在他的面前纷纷坍塌,音乐以极度浪漫的方式响起,留给杰克,留给我们,一片废墟。

关于这部电影,我曾看到这样一个评论。

“在中国,中产们还在担心未来的中产生活没有保障时,外国的中产早已厌倦光鲜富足,开始着手物质的毁灭。”

两者难道不都是一种悲哀吗?

【本期话题】你如何排解精神压力?欢迎大家在评论区里留言哦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6NOJW0BJleJMoPM3zi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