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岩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第62期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我家在马头营村,在这里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儿时记忆的事不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姥爷和他的手工星秤技艺。
姥爷的家在村子西北角,三间日渐凋敝的老房子,就是姥爷的制秤作坊,曾经也是我居住和玩耍的地方。作坊四周是残旧的砖墙、裸露的灰砖,房前是掉漆的窗子,屋内有一张斑驳的案台,旁边还是一铺土炕。如今,我只要有机会,就止不住留恋地来到这里端详、沉思,那远去的秤杆、秤砣与秤盘子之间相互摩擦时的声音仿佛又在耳畔响起,还有姥爷星秤时那全神贯注的背影和一件件完美的作品完成后他那喜悦的表情,永远是我挥之不去的眷恋。
当年的秤,都是杆秤,也叫手提秤。
传统手工制秤工序有100多道,十分繁杂。后来由于材料大多已可机制,工序比以前大为简化,但一般仍要经过选料、制坯、刨圆、套铜套、配砣、装钩等等工序,才能做成一杆完美的秤。而姥爷就是凭着这门儿家传的星秤手艺,保障了三代人的温饱。
我的家乡马头营在乐亭城西南,背靠滦河,濒临渤海,是当时有河海交通运输码头而得名的热闹小城镇。姥爷家祖辈星秤,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享誉十里八乡。改革开放以后,姥爷的杆秤不仅仅在唐山周边的丰润、古冶、滦南、唐海一带销售,天津、河南的客商们也登门求购。
我不知道姥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作经营杆秤的,但我知道姥爷的兄弟、侄子们后来也都从事这门行业。姥爷在继承传统星秤工艺的时候,也对杆秤做了改良和发展,在攻克每一个技术难关后,姥爷便拿着自己制作的杆秤翻来覆去地“相面”,仿佛在欣赏一件国宝一般,姥爷对职业极为神圣虔诚,从不因操作失误而让秤短斤少两。
星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姥爷制作杆秤技术是祖辈口口相传继承下来的。小时候,姥爷常对我说:制做一杆秤,从选材、刨圆,到用碱水浸泡、打磨、钉秤花等多道程序,均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
姥爷步入暮年后,眼睛昏花,已不能从事星秤技艺。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星秤业的不景气,舅舅们也都纷纷改行,这项手艺不得不面对濒临失传的窘境。面对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姥爷虽然惋惜,但他明白,这是历史的进步,有些技艺需要淘汰,谁也阻挡不了。特别是随着电子秤的出现,杆秤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渐渐销声匿迹。如今,懂这行与做这行的人已越来越少,这是令人惋惜的现实。
星秤,这门充满乡土气息的传统手艺,在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如今,正在逐步地淡出我们的视线,但姥爷那份对星秤技艺精益求精的执着,那段汗水燃情的热血人生,那种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石岩,马头营镇马头营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