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不好的现象,天才都有点混蛋。
比如绝情谷主毕加索。
传言他一生有过十多个情人,老的,少的,美的,丑的,什么都有。
当然,毕加索很早就出名了,所以他泡妞基本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而他之所以把恋情搞得这么丰富,不纯粹是出于男人本能,而更多是为了寻找创作灵感。
因为世人发现,毕加索每结束一段重大恋情,似乎画风就有一点转变。
可惜,他虽洒脱,但爱上他的女人,几乎个个都跟着了魔似的,一发不可收拾。
出于社会名流的朵拉,因为爱上了毕加索,天天过着跟小三斗智斗勇的日子。
毕加索叫她离开,她不听,结果活活把自己逼疯了。
还有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本来也是大有可为,却因为陷入情感泥潭,终殉情自杀。
难怪毕加索会说出这么混蛋的话:女人都是承载痛苦的机器。
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
在领诺贝尔奖时,他说:“我最感谢的人是妓女。”
原因也是奇葩。
他本有妻有子,想出轨,但又不愿耗费太多时间在物色情人上。
所以他就成了烟柳之地的常客。
还有乔布斯、爱因斯坦等等改变世界的名人,他们似乎都有着绝情而自私的一面。
可以说,这些天才的共通点是:事业至上,爱情其次。
当然,这绝不是劝大家效仿这些人的绝情。
举这些极端例子,只是想谈谈事业与爱情的人生占比问题。
在《圆桌派》节目里,许子东说:“男人的困境可能是事业上,而女人的困境普遍在情感问题上。”
周秩君也说:“女性的自我否定更集中在情感,而男性更集中于事业。”
自我否定来自情感,那自我价值的实现必然也依附于情感。
情感来自哪里?
亲密关系。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关系是最不可控的事物了。
如果还把自我价值依附于某段关系,这简直想想就可怕。
这并非是说男人都是大猪蹄子,所以亲密关系才不稳定。
而是说,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马丁曾提出“我与你”和“我与它”的关系理论。
“我与你”的关系:我放下所有期待与预判,接纳你的全部。
“我与TA”的关系:我爱你,我对你好,那都是有目的的,比如想得到你的美色,比如喜欢你的温柔······
但前者只发生于瞬间,而后者才是关系的常态。
换种表达就是: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无条件的爱。
一切都含有利益互换,一切都是有条件的。
打个比方。
你男朋友现在很爱你,但可能,几年后,他不爱了。
因为你老了,颜值降下去了,穷了,庸俗了,脾气不好了······
人生变数那么多,条件很容易变——身体衰老,认知不同,经济不匹配,审美有变化,这都很可能导致关系的崩裂。
所以有时还不得不承认,越是爱情至上的人,越是容易把人生搞得支离破碎。
就像那些迷上毕加索的女人,明知对方是个风流鬼,但她就要待在坑里不出来。
今天撕小三,明天斗小四,后天又为男人的冷淡态度要死要活。
然后,一生都耗于这种情感漩涡。
太沉溺爱情,这不是痴情女的专属,而是女性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刘瑜也承认这一点。
她在书里写道:
我认识的女孩女人,从十几岁的到几十岁的,个个都像是职业恋爱家,每天翻来覆去地分析那点破事,她说不厌,她的闺蜜也听不厌。他今天竟然说我笨,真是的!他昨天竟然说我笨,真是的!他前天竟然说我笨,真是的!他大前天竟然说我笨,真是的!凡此种种,没完没了。
相比之下,男人就要理性的多——你说是无情也可以。
以男人对男人的了解,不说全部,起码80%以上男性,都是把情感当人生的陪衬,而非主体。
例如,如果我说:“我老婆昨天竟然说我笨,真是的!”
旁边哥们估计就要教训我了:“瞎矫情什么呢,有这功夫还不如多搬几块砖。”
乔布斯是这样,奈保尔是这样,爱因斯坦估计也是。
他们宁可被工作虐的死去活来,也决不允许爱情的忧伤将自我吞没。
这似乎是男人的一种天性。
三流男人,吃喝玩乐,寻花问柳,不求事业,无所谓爱情。
二流男人,挣钱,玩耍,谈恋爱,包括偶尔偷个腥,恨不得都一把抓。
一流男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唯事业至上,爱不爱什么的,那都只是生活的调剂品。
奈保尔就说过一段令人振聋发聩的话:“我无法去追求其他女人,因为这耗费很多时间,很多精力······这简直就是叫我放弃事业!”
我们不是天才,没必要为了拿诺贝尔奖连爱情都不要了。
但问题在于,当情感因为聚焦过多,成了一种负荷时,痴情的女孩们,对于情感与事业的天秤,你可否把砝码往右边加一点?
如果你问这个天秤最好调到什么位置,那我会告诉你:
把情感当前戏,把事业当高潮。
两者都如意,那自然最好,实在不行,还是高潮重要。
以事业为主线,人生就不会太糟。
你不会再因为一次失恋而否定整个人生。
你也不会因为遇到了一个像毕加索这样的渣男,然后破罐子破摔,把人生逼进死胡同。
因为你的幸福有一个东西在托底——自身所创造的价值。
男人不给你安全感了,存款可以。
爱情解不了你的寂寞,工作的成就感可以呀,考研,考驾照,冲业绩这都可以。
《爱情语录》有云:不要因为一棵树,而失去了整片森林。
但姑娘,你更需警惕的是,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爱情,而失去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