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石器:石碾、石磨、碌碡

2019-06-07   乐亭故乡人

作者:苏玉志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这里说的石器主要是家乡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常用的石制农具与有关生活用具。

那时家乡常用的石器有很多种,虽然比较笨重,但生产和生活还离不开它们。直到农村通了电以后,这些器具才逐渐被淘汰。常见的有石碾、石磨、碌碡、浑子和捶布石等。

石碾也称碾子,是用来碾米和轧面的主要器具。由碾盘、碾磙和碾框等部件组成。碾盘是一个直径约两米、厚约35-45公分的圆盘,其中心凿一个10-12公分左右的圆孔,孔中安一根竖轴。它的底部要垫高到40公分左右,成一个水平平台。碾磙是直径约55公分,长度比碾盘半径略小的横置圆柱形,其两个端面的中心各凿一个方形槽儿,槽中嵌入一个漏斗形的铁轴承。盘和磙的表面都要铳出条形花纹,以增加摩擦力。碾框是连接盘和磙的方形框架,由两粗两细四根条形木组成。靠近碾轴的粗框(里框)中心部位凿出一个垂直的贯通圆孔,其直径比碾轴略大一些;靠外的粗框(外框)前端凿一个水平方向的圆孔(主插孔),直径约10公分,以备穿插碾杆。里框的外端设一个碾杆的副插孔,以备双人各方推碾用。两个粗框的内侧中心各安一个铁制、锥形凹榫,以对应碾磙的轴承。碾框组装成型后,将其里框的圆孔套在碾盘的中轴上,同时将两个粗框的铁榫对应嵌入碾磙的轴承里,再配上适当长度的碾杆,石碾就可以运转了。石碾一般反时针运转。可人力推动,也可以畜力拉动。

石碾有一个配套装置叫风车,也称风车斗子。用于碾米时将米和糠分离开。

碾有公碾和私碾之分。大约在民国以前,凡是建得起成套私宅的农户,建房时多把猪圈、牲口棚和碾棚等同时都建在大门以里,二门以外。实践中一个农户全年使用碾子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是被外人借用,所以事实上私碾就成了“公碾”。因此后来建房的多不自建私碾。于是少了碾子的村庄就大家凑钱合力建造公碾。公碾在村庄的一端,且多坐北朝南。

凡是建有私碾的农家,碾棚都建在自家宅院中轴线的西侧。据说这与当时风行的“风水论”有关。按照这种理论,东西南北各有一个神来主导:东为青龙、西为白虎、南为朱雀、北为玄武。其中青龙主吉,白虎主凶。所以碾在西边有震慑之意。但很可惜,天长日久,碾子竟被误解,归入了白虎的“同党”。一旦主人要拆掉碾子,其部件绝不容许在本宅中任何地方栖身,因为那是不吉利的。只能将其甩到村头的五道庙旁,与寂寞的庙神为邻,这样主人才能放下心来。

碾米和轧面的要求不同,前者必须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来操作,因为这关乎出米率的问题。而轧面则无甚技术含量,只要有劲就行了。

石磨分大磨和小磨,干磨和水磨。主要用于磨制、粉碎谷物和制作豆腐等。它由两扇直径相同的石制圆盘和一根磨杆组成。磨盘直径大小不一,大体在60-75公分之间,厚约35公分左右,磨盘中心的对应部位分别嵌入一个上凹下凸的轴承(磨脐)。上盘横向安一根磨杆。下盘不动,上盘可在下盘上作同心移动。上盘的适当部位凿一个贯通的垂直圆孔(注入孔)。上下两盘的结合面也要铳出条形花纹,作用与石碾同。

由于用碾子轧面要比磨面省事得多,所以磨在农村里占有率很低。主要是经营磨房和豆腐房的农家才有。有一个成语叫“卸磨杀驴”,可见驴和磨的命运往往联系在一起,因为磨需驱动力很小、且磨道偏窄,故一般磨房都用毛驴拉动。

小磨在农村的占有率高得多。因为它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操作、老少兼宜。小磨没有统一规格,大体直径在35公分左右,厚约10公分。其构造原理和大磨一样,一个人就可搬动和操作。

还有一种用作谷物脱粒(当地称为碾场)的石器叫碌碡。它的构造和碾磙近乎一样,只是体积小(细)一些。端面直径约40公分。长约60-70公分。在麦收和秋收季节,将谷物在打谷场晾晒后,用牲口拉动碌碡反复碾压将谷粒脱下。

另有一种被称为浑子的微型碌碡,长约40公分,中间直径约20公分,两端细中间粗,呈枣核形。主要用于压实已播完种子的垅沟以求保墒。浑子其名又俗又特,为什么这么称,有关资料记载:“碌碡石辊也,平田器。”又载:浑古时发衮音;关于辊的解释有:“音学义同”。如此看来家乡人称其为浑子还是有根据的。

上述石器多用于户外,在户内用的一种妇女专用石器叫捶布石。亦即用于捶布的石砧。长宽厚各40×30×10公分。表面光滑,略呈弧形。与其配套的是一对旋制精致的木棒槌。长约一市尺。旧时农村多用土布(家机布),这种自织布厚而不同,妇女们将其浆洗捶平后变得整洁光亮、结实耐用。

农村的其它石器还有拴马石、上马石、泰山石、石香炉、石门墩以及石制猪食槽、牲口槽等,此不一一列举。自从家乡有了电和柴油机以后,磨米机、粉碎机、拖拉机、扬场机、电熨斗街相继出现在农村,那些笨重的石器纷纷退出舞台,唯有小磨这种不打眼的小东西时还能派上一点用场。

(作者苏玉志,原蚌埠坦克学院政委。)